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自学交流反思"的教学模式,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走进科学研究的殿堂,在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最终走向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精神.[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初中时理论上已经有了一些铁及其氧化物知识储备,而且对铁的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也容易接受,铁的重要化合物是对金属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Fe3+和Fe2+及其氢氧化物的性质,知道其氢氧化物制备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将一种自制简易综合反应器应用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以Fe2+与Fe3+的性质为主干,设计对应的实验流程,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结,实现了多个实验的一体化设计。结果表明,这一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具有节约、安全、高效、直观等优点,适用于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3.
一、在同一化合物中求比值1.求元素的质量比例求在Fe2O3中Fe、O元素的质量比.[答案:7:3] 2.确定化学式例已知某化合物由铁、氧元素组成,其质量比是21: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FeO B.Fe2O3 C.Fe3O4 D.无法确定[答案:选C]  相似文献   

4.
一、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1.铁及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Fe2+和Fe3+的性质Fe2+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主要表现还原性,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Fe3+是典型的弱碱阳离子,与HCO3、AlO2等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 亚铁盐溶液、铁盐溶液的保存方法:亚铁盐溶液——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Fe2+被氧化,滴入少量相应的酸以抑制Fe2+的水解;铁盐溶液——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对话的文本,其中有许多内隐和外显性的教学因素,需要我们拓宽延展,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特别是实验情景的创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都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且充满乐趣.所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中,关于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教学内容不足课本的半页,但在简短的文字叙述背后蕴藏着许多探究的内容.教学中,我们用探究性的教与学方式来加深理解这两个重要方程式: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相似文献   

6.
以Fe(OH)3为核心物质,通过其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了铁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主题教学实践课。结合价类二维图帮助学生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网,在高一阶段形成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角度与思路,进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对模拟钢铁吸氧腐蚀实验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电极处产生的Fe2+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采用类比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解释的方法,用铁粉、铁丝和铁钉分别进行实验以探究铁能否直接与铁氰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溶液能与铁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生成的Fe2+再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电极处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正确实验方案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文阐述了将"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设计成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学习铁的性质、用实验方法鉴别亚铁离子和铁离子、通过鉴定补血剂中铁的价态而学习Fe2+与Fe3+的相互转化三部分。通过教学实施与反思,提出有序的课堂,紧凑而有效的课堂,以及有化学学科观念指导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同时含有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Fe2+的几种常用检验方法的使用条件进行了验证和探究,发现较理想的检验试剂为K3[Fe(CN)6]溶液和KMnO4溶液.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情境 在对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互相转化"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组学生设计的"Fe2+转变成Fe3+并验证Fe2+的存在"的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1.用过量的铁粉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制备FeCl2溶液. 2.取新制备的FeCl2溶液5ml置于一支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约10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 3.往上述溶液中滴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 这组学生在各自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滴入KSCN溶液时,试管中浅绿色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入H2O2溶液时,有三名学生的试管中出现了血红色,另有二名学生的试管中先出现了血红色而后又褪色.这一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疑问: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题目] 为测定粗氧化铜(其中含少量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并制取无水硫酸铜.某化学活动小组进行了下述实验:已知Fe3+、Cu2+、Fe2+三种离子在水溶液中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情境融合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深入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特性,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其次,结合情境,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铁及其化合物的特性;最后,采用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逐级进阶、任务驱动、情景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情景教学设计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紧密相连的最佳途径,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首选方法。本文将高中化学中"Fe2+、Fe3+的检验、转化和保存"的知识进行情景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参与对生活中,医生的缺铁性贫血的处方分析,建构出铁的化合物性质。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高一化学1(必修)中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是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掌握的好,有利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及有助于今后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文章就如何通过实验手段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文[1]给出了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即文[1]的定理1-8,读后颇受启发,但觉意犹未尽.本文拟对这一性质进一步探究,探究其变式及推广,并应用推广性质解决原性质无法解决的问题.先把文[1]的性质抄录如下(为节省篇幅,把原定理加以综合):  相似文献   

16.
铁是中学化学中过渡元素的代表,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将2009年高考中出现的与铁相关的考点总结如下. 一、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 例1 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 A.x=0.4a,2Fe2+Cl2=2Fe3+2Cl- B.x=0.6a,2Br-+Cl2=Br2+2Cl- C.x=a,2Fe2+2Br-+2Cl2=Br2+2Fe3+4Cl- D.x=1.5a,2Fe2++4Br-+3Cl2=2Br2+2Fe3++6Cl-  相似文献   

17.
不少同学在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概念、性质等理解不透彻,经常出现许多错误,下面就本部分的错误加以辨析,帮助同学们走出误区。误区一:不能正确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反应实质和条件铁有两种化合价+2、+3,在发生置换反应后,铁经常用+2价,而不能用+3价,同时如果溶液中有Fe3+时一般会呈现淡黄色,而有Fe2+时常会呈现浅绿色。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或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都是+2价铁的化合物,简称"亚铁盐",而不是+3价的铁盐。我们可记住下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个新的离子型化合物[Fe(CN)6.(PhCH2NC9H7)4.KCl.H2O].5H2O。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化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068(7),b=11.139(7),c=14.837(9),α=76.724(8)°,β=81.499(8)°,γ=68.537(7)°,V=1652.9(17)3,Mr=1275.74,Z=1,Dc=1.282Mg.m-3,F(000)=668,吸收系数μ=0.391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623,wR2=0.1582。化合物的基本单元是由4个(PhCH2N+C9H7)离子、一个[Fe(CN)6]4-离子、一个水合氯化钾分子及5个水分子组成。由结构分析结果可知,[Fe(CN)6]4-通过氢键相互联接,而(PhCH2N+C9H7)和[Fe(CN)6]4-离子是靠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周娟近 《考试周刊》2012,(87):158-158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仅限于Fe3+分别与Fe、Cu的反应,以及Fe2+与Cl2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棕色环实验"中的络离子--[Fe(H2O)5NO]2+的稳定性和结构,教科书中几乎没有说明.本文就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化学结构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对[Fe(H2O)5NO]2+离予的结构和稳定性加以分析研究,探讨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