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听古诗公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不禁想起博尔赫斯的警语:"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原本妙趣横生,形象生动,给人无限美感的诗歌,经由教师"引导""讲解",反倒美感尽失,诗味全无,实在让人心痛。教学现场一:  相似文献   

2.
近日听了两节古诗教学的公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徜徉在教师营造的诗歌情境中,沐浴着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学有所得,听者听有所获。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不约而同地补充了作者背景知识和几首相关的送别诗,但是在教学处理上却一言带过,让听课教师疑惑不解——任课教师补充知识到底目的何在?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现场记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相似文献   

3.
叶秋玉 《新教师》2019,(12):38-39
古诗教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对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景色的欣赏。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教师如何找准切入点,挖掘古诗教学的审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相似文献   

4.
正苏教版第十册第23课是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真是匠心独运。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审视、比较,会发现别样的精彩。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别样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然描写的都是西  相似文献   

5.
<正>在语文课堂中注入教师的奇思妙想,就一定能赢得掌声或笑声。下面以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的体会。一、奇思妙想,使阅读理解领悟更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首诗,这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中的一首。诗句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相似文献   

6.
陆乐 《成才之路》2013,(11):38-39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为古诗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方向性指导。现在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为例,谈谈在新课标理念的关照下进行古诗教学的策略选择。一、加强诵读,诵读出古诗的诗味1.个人读,诗歌韵味的彰显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感知古诗、接触古诗,个人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以新教育实验专家干国祥老师所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让“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护航。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地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本文是一首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古诗,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好范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雨大、急的特点,以及品味诗人豪  相似文献   

9.
李霞 《教育文汇》2014,(24):17-17
一天上课,我点名让凡背前一天上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前一天同学们都试背过,刚才上早读课又都背诵了一遍,我想他该会的。“黑云……墨……遮山,白雨跳珠……”28个字的古诗他绐结巴巴地弄了3分钟才背对20个字。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理念 常见的古诗教学是一节课学一首,或主要学一首,再拓展多首。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干国祥老师在我校执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这节课,没有精心雕琢打磨的教学语言,没有花样翻新的招式,更没有高深莫测的手段。朴实的教学,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赞赏。  相似文献   

12.
<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又名看经楼、先得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宏丽古雅。登楼凭栏,一湖胜景皆入眼底,为西湖名楼。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诗人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最重要的方法,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古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一直是难点,笔者尝试通过探究性朗读寻求古诗朗读的突破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探究性朗读,是探究以适当的声音形态表现文本感情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师生不断与文本对话,反复揣摩尝试,进而发现、融合、表达的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探究性朗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通过阐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思想,结合实际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堂教学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另外,课堂教学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对此还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既是教学论,又是方法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一理论,让教师的"教"融入学生的"做"与"学",而学生的"学"与"做"又推动教师的"教",三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古诗词所描绘的生活离我们太过久远,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借助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然而,在使用这些背景资料时却存在着种种误区,本文列举三种试作分析。一、盲目运用背景资料——景文分离【案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五年级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正确地在课堂教学层面,发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优势,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践,即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中的"做",因此本文在明确"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教学做合一"视域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教学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学合一"教育思想的提出极富科学创造性,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主要阐述的中心思想即为:教师要认清"教"与"学"的定位,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数学这一基础科目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不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法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从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非常适合小学语文中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走近课堂,使生活与学习相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