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的,一天就告诉自己的学生。于是前输后灌,力气花了不少,学生偏偏就是对你所讲过的没有掌握。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让教师们大为费解,于是就出现了抱怨,说:"学生资质太差、基础不行、太笨了……"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生对语文悟性的高低。林语堂曾说:“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悟”就是要帮助学生从书本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味,乃至人生之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悟性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要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隐”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写”能力,要强化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4.
在纠错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体验太少,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悟错"教学提倡将"悟错"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运用情景对比、矛盾呈现、实验体验、将错就错等策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点悟”,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地点出问题的关键,引发学生认识上的飞跃,由头脑中的零碎想法形成对问题的总体而深刻的认识,使疑难问题豁然而解。“点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追溯到南宋名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的“顿悟”教学法,其渊源盖出自于佛教“禅说”。佛教禅师授徒就是用“顿悟”法,重在让弟子用心悟其真谛。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年事已高,  相似文献   

6.
7.
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平平淡淡的教语文,扎扎实实地上出真语文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真实感悟,显得尤为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  相似文献   

8.
数学中的“悟”是认识数学规律、领会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提升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数学素养的核心方法。数学中的“悟”蕴含在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与数学知识形成同步发展,是对数学知识中精髓的把握。只有明确“悟”的含义,才能在知识与能力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悟”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数学学习中的“悟”进行解读,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教师专家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阅读教学的多种方法途径,不管是哪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验其意其境,而不管是哪个教学过程,要有所理解,有所体验,又都离不开读。  相似文献   

10.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不断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新质要素替代旧质要素的过程。青少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心理路程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认知基础则是智慧悟性。因此,悟性是个体品德完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颖俊 《学语文》2007,(3):55-55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变。如何变?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一、“变”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突破教书育人。长期以来,“教书”谈得多,研究得也比较多,“育人”并未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育人”不能只一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叫悟;透过事物表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求事物本质。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总之.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悟性,且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悟”字.  相似文献   

13.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14.
南县区域化推进“疑·悟”课堂教学框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享誉湖南。以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巧用电子书包,突破语文教学难点,以“疑”和“悟”为要素,以导学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元,通过互动生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全新教学框架,建构出了高效课堂,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这样评价学习好的学生:这孩子悟性高,是个可造之才。可见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悟性。传统的注入式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7.
潘学容 《四川教育》2007,(11):33-33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质疑问难后,于永正老师把学生写在纸片上的不明白的词语贴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应试教育模式的阻碍和社会的漠视,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浅读”、“厌读”的怪圈。其实,阅读是一个多层次的、循序渐进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习过程中量的积淀,提升阅读能力,并在快乐的课堂氛国中,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并在读书中成长。  相似文献   

19.
课改以来的语文课,人们多关注于情趣,至于理趣,即理性思维似乎遭受了“冷落”,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才是完整的语文课。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学欣赏,只需体验情感,愉悦情感。学生阅读课文,进去了还得跳出来,即学生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和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深刻,越能表现理性思维的水平。如果学生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理性的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学生也就感到愉悦,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一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能够按照教学计划,系统地组织教学,并且对教学质量负担起一定责任;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培养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想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必然经过一番努力,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