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2.
3.
黄新清 《广西教育》2010,(16):38-39
作为一门以"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如何深化课程理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升品德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的一大特点,这一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成也萧何,败亦萧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区:有的活动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纯粹是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有的课堂上有很多活动,学生忙忙碌碌,兴趣很高,却什么也没学到;也有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只是部分学生的专属舞台,其余都成了课堂上的观众……这样的活动可以说是无效活动。那么如何设计有效活动,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相结合,使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正如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有魅力的品德课,应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应让儿童产生刻骨铭心、直入心灵的体验。因此,回归生活、活动体验、关注生成就成了品德魅力课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  相似文献   

7.
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学活动化,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重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认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然而,人们如何将信仰烙在心头?小学思品学科是将信仰浸润儿童心田的主要阵地,在生活中追寻着品德教师的信仰,同时也是在生活中习得品质,最终成就学生一生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课程学习过程的实质--活动.品德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14.
促进学生言语能力不断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借助语文课本做例子,引导学生领会、体悟、赏析、品味课本语言的特点,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小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内在语言积累的量,并引导学生从量的积累逐步转化为质的飞越,即从最初的积累逐步走向仿写,再到个性的化表达.  相似文献   

15.
<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不断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借助语文课本做例子,引导学生领会、体悟、赏析、品味课本语言的特点,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小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内在语言积累的量,并引导学生从量的积累逐步转化为质的飞越,即从最初的积累逐步走向仿写,再到个性的化表达。一、精析文本,积累言语积累是语言学习的最初方式,也是语言学习的原点。  相似文献   

16.
刘东芳 《吉林教育》2007,(11):36-36
一、确定活动主题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主题分几个层次,如"我生活的地方"是单元主题,单元主题下面可以分成"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我家门前新事多"3个二级主题活动,每个二级主题  相似文献   

17.
王学林 《中国教师》2010,(23):28-30
<正>判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看学生有否发展。这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我们理性地思考课改之路,就不难发现课堂上热闹与自由背后存在的放任与浮躁,也折射出课堂的教学改革的中的一些缺憾。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究竟应追寻怎样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在最近所听的几位名师的课堂上找到了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活动性”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韩素梅 《成才之路》2013,(31):11-11
曾经,我们的课堂教学有那么多的无奈、迷茫和失落,它的机械、沉闷和低效在告诉我们,课堂已经出现了“生态危机”。初识“生态课堂”这一全新的理念,是在看过了特级老师曹永鸣的《生态课堂:生命的绿舟——小学语文“对话式板块教学”探索》一文之后。什么是生态课堂?曹老师认为,它是还生命真实的课堂,是还生活本真面目的课堂,是还生存交往要义的课堂,是让学生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