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无邪     
静心吟一首诗,刹那间涌出千古情思;沉心看一幅画,淋漓墨色写就疏狂年华;宁心听一段曲,轮回千转不改绝世情操;清心读一段史,追思往古,得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课程实施的空间载体,它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呈现?我想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再不断实践中得来。多年前参加市级英语赛课,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4A的Unit 6《Whose gloves?》的第一课时,内容有两个场景,六幅图。开始设计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课件的完美。第一个场景利用声音、画面、色彩,还有FLASH,把Su Yang和Su Hai换衣服的场面做得惟妙惟肖。第二个场景出现了很多小朋友,他们在不断地换衣服,此处出现重点句型:一会儿"too big",一会儿"so funny",一  相似文献   

3.
“思无邪”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情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情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5.
思无邪     
王娜 《教育文汇》2012,(10):59-59
一直以来,对《诗经》的印象是生僻字太多,晦涩难懂。这些年来,虽然读过好几遍,对其中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名句也能倒背如流,甚至连儿子的小名“都”也取自《诗经》,可始终觉得难解其中之味。不久前,读了安意如的《思无邪》,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读《诗经》,要用一颗唯美感性的心去体味其中的思语心路。  相似文献   

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千年的回眸盈握多少清雅:“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百年的长叹牵绊多少优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凭轩涕泗流写尽耻与痛:“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送君长亭满溢爱与自由。“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淌尽浪漫:“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挥极纯真……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     
万雪莹 《初中生》2011,(23):58-59
现在有很多小女生想玩穿越,大抵是去清朝和某个王爷展开一段恋情;或是去宋朝,看花赏月、吟诗作对,遇上战争了还能驱逐外敌;再不然就是到盛唐当个贵妃、皇后什么的,说不定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 ,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 ,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竹君 《现代语文》2007,(9):111-112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评价发端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是:思无邪。自汉儒始,对“思无邪”的解释完全滑向了政教伦理。朱熹虽然力图复原《诗》之本义,却仍没能回到孔门《诗》论最初的思想理路上去。上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为考察孔门《诗》论的思想方法,特别是重新解释“思无邪”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确切的实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评价发端,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出自《诗经》,孔子断章取义地引用,表达了《诗经》的社会功用。孔子的理论是在当时用诗读诗十分盛行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这个理论提高了《诗经》在文学乃至政治中的地位,促进的文学的发展。同时,它也规范了文学的情感范围,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深入人心,对文人的修养、文学的创作和诗者的鉴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说的“无邪”是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所谓“无邪”或“正”,就是要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继承“思无邪”的诗教传统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解释说:“孔子之称思无邪也,以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劝善惩恶”的诗教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保障。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无数舍身取义的仁人志士,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大民族精神和以“悟”为基本特征的民族智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继承诗教的优良传统,就要从语言入手,在培养语文能…  相似文献   

18.
当时的月亮     
张爱玲说,二十年前的月亮和今天的月亮是不同的。也许月亮已不仅仅是月亮,当时的月亮,令人触动的在于当时,而不在于月亮。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谁也不能告诉我。记忆框于当时,场景模糊。初中毕业,一群人去K歌,回去的时候,赶上最后一班公交车,依旧坐在靠窗位  相似文献   

19.
《诗经》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收录了大量的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这些诗,多方面地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和情境,有的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其中几篇著名的爱情、婚姻诗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