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的课堂开始探索更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采用自拍式微视频这种教学形式,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品德教育的归宿点,让学生在自拍视频的赏析中实现良好品德的自我构建,防止学生在品德形成中出现"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等现象,从而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落地""生根""发芽",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教育中,主题式周记作为一种文字记录形式,有别于流水账日记,主题式周记更倾向于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是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培养学生井然有序品格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全面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利用主题式周记在中学生日常教学中的实施,每日一篇或每周一篇,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对某一事物形成独立的判断。通过主题式周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德育量化评价的有效性,论述中职学校实施德育量化评价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策略:严格制订德育量化评价的标准、制订德育量化评价内容、明确德育量化评价方式、管理德育量化评分结果。德育量化评价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缘于生活、立足生活、高于生活、走向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生命中的心弦,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寻找生活素材,课始创设学习情境,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课后注重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加强实践,加强体验,促进知行统一,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教育要真正产生效果,还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让学生相信并尊敬老师;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家长文明素养主要由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健康和文明礼仪等内容构成,家长通过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两种基本途径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滋养,促进其品德心理健康发展。优化家长文明素养,重在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整合家长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陈清民 《福建教育》2006,(10A):52-53
案例1 某教师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北师大版第三册),课前制作“周宁风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了解家乡周围环境情况;课中播放“周宁风光”录像,让学生尽情展示各自的作品,小组交流、全班评比、情况介绍,等等;课后继续延伸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这是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上营造开放、互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设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课本中的学生一起去面对并解决问题和烦恼,从而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课本中的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净化心灵,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有幸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品德与生活》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亲切与真实。同时也领悟到“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品德教育的源泉。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思考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更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突破,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全新的生活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