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前阅读"是指学生动笔前阅读与作文主题相关的材料,包括文章和书籍。"作前阅读"有别于阅读课中的阅读,阅读课的阅读是以感受作家思想情感为目的,指向读懂和品鉴作品;"作前阅读"则以表现自我思想和情感为目的,指向写作。"作前阅读"也不同于"作前指导","作前指导"偏重于选材、主题、布局等的讲授,学生习作难免"千篇一律"。"作前阅读"有指导的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习作也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常习作都是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在阅读课上进行习作"漫步",让学生在阅读课上舒缓、生动地进行有感习作。首先,简要叙述了小学阅读和习作的关系,然后,指出了小学阅读课对学生习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对如何在小学阅读课上进行习作"漫步"提出了几点建议,对于研究小学阅读和习作的有效性结合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读课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只有上好精读课,才能为后面的略读课以及群文阅读课打下基础.语文精读课一般分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写什么",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内容感悟文字后面的意思,感悟"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品读赏读,揣摩写法"学习文章表达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是"怎样写",学习借鉴写作方法.这一切都是以思维导图为载体.  相似文献   

4.
王玲 《成才之路》2011,(3):32-32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创设好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自读提示,把握重点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  相似文献   

5.
曹红梅 《天津教育》2020,(29):115-116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多篇文章阅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以下几种群文阅读课型:一是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的"单元整组"课型;二是突破教材,强调"以少带多"的"精读——略读——课外读"延伸课型;三是指向课外阅读,强调从课堂引申到课外的"整本书导读"课型;四是指向阅读方法指导,强调方法指引的"主题阅读"课型。  相似文献   

6.
"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是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改革的新要求,亦是学生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必须涉猎的内容、参与的活动。由此,"整本群书阅读"与"整本群书细读"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研的重要方向。而将群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与连接的方式是"主题"或"系列"阅读,对整本书细读的指导策略则可按照读前、读中与读后的顺序对阅读时间进行切割,每一模块内皆以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文本、提升思想、深化情感、累积认知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雪莲 《教师》2022,(34):54-56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核心过程,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师应主动开展阅读课读前活动,以丰富多样的知识素材和有效的阅读教学引导小学生阅读。文章分析了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特点及其重要性,以文献分析、实践案例分析为支撑,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前活动的实施策略,围绕鲁科版小学英语教材,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课的积极性,积累充足的知识储备并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阅读课读前活动质量和效果,实现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前活动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谢杏淑 《新教师》2022,(4):64-65
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呈现的是以表达为指向的一个统整的编写结构, 教材的各个板块、各种资源都指向学生的习作, 将阅读与习作融为一体, 层层推进.其阅读文本以相同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议题聚合在一起, 形成可供学生联系类比的可读性资源.  相似文献   

9.
姚秀菊 《考试周刊》2014,(56):66-67
<正>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表达,"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教学中,如果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应用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那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结合管健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谈谈体会。一、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阅读和习作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有力。基于这一认识,在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课程重组1.有机结合,关注读写教学比重在中年级"主题阅读与习作"的课堂上,读写是并重的。但这种并重并非是各领风骚、平分秋色、1+1=2的数学机械累加,而是1+12的化学分子碰撞。我们以感悟表达为核心内容,以读为水,以写为舟,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和"主题阅读"的"读"一样,"主题阅读  相似文献   

11.
李芳 《新教师》2022,(2):36-37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每册结合相关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课文特点,安排一次"快乐读书吧". "快乐读书吧"的编排,直接指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推荐与指导,使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以教材的形式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其中储藏的丰富的文本习作资源为语文教师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而信息技术能发挥其特有优势,创造出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训练点,降低作文教学坡度,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激发情感共鸣,拓展想象空间,以读悟写,以读带写,学会文中表达方法,积累运用优美语言,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情感体验基础之上,说真话,吐真情,个性表达,从而切实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3,(90):77-77
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好英语阅读课,教师首先应明确阅读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优化课堂教学,高效实施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教学环节,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及必要的指导。通过高效的阅读课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通过阅读,不断升华学生的人格和情感道德。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教学,关注阅读指导,寻求写作方法;要加强读写联系、渗透,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阅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写作能力是在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要学会写作,就必须先多读别人的文章,不断积累句子,感悟写作方法,丰富知识内涵,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把自习课定为阅读课,并在阅读课上交流自己读到的好作品,这样能够引起共鸣,激发强烈的读书欲望。结合阅读课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少走弯路,提高实践效果。让学生多读、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创设好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作者体会如下:一、自读提示,把握重点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往往是指导学生的阅读感悟,作文课往往是指导学生的习作,这两者总是被机械性地分割,很难融合到一起。阅读课上,应该做到既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精妙,又紧扣重点字词、重点句式对学生进行作文仿写的训练,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为习作积累感受,才能写出有感情的习作来. 曾有人问鲁迅先生有什么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阅读是语...  相似文献   

20.
所谓“信息主题作文”,是指让学生以习作训练项目要求为根据,以平时阅读积累的信息如自然与科学常识、社会生活动态、文化艺术知识及其它综合信息等等为主题材料,写成的文章。其习作主题旨在运用信息来为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服务,或表达对所引用主题信息含义的认识、理解、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