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人认真礼貌,即使独处,仍须谨慎。有一天,孟子要休妻,孟母问其故,孟子说看到妻子独自在房中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无礼。孟母反责孟子没有"问孰存(问问屋里是否有人)",是孟子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清楚写着古人如何由坐姿去辨别一个人的身份和性别。  相似文献   

2.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 “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 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 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 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相似文献   

3.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鲁国的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父早死,由母亲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孟母三迁”就是流传很久,人人皆知的故事。他家原来住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孟子喜欢模仿墓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不好,就搬到街上去住,孟子又学起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又认为不好,再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去住,孟子就学起祭祀的游戏了,孟母最后定居下来了。孟母教子很严,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孟子读书  相似文献   

4.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5.
《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谓用心良苦。好在孟子不负母亲之重望,终成一代“亚圣”。倘若孟子生活在快节奏的二十一世纪,恐怕就会举步维艰!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不断更新,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人,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迫切希望的。然而,孟母却忽略了这样一点:只有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孟子能成才,实属万幸。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切不可模仿“孟氏”教育。不久前,《楚天都市报》就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大意是:一年长母亲…  相似文献   

6.
古代童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轲小时候,他的母亲曾“三易其家”,被历代人传为美谈。孟轲,字子舆,后人称他为孟子。在他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贤德通达的孟母仉(zhǎng)氏,与儿子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相似文献   

7.
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孟子小的时候,孟母把家搬到一座小山旁,靠着一间铁匠铺。每天,孟子都去铁匠铺站着看打铁,他不喜欢学习。孟母觉得这样不好。 于是,孟母把家搬到了农场,他们的房子靠着一家杀猪的人家。每天,这个屠夫都要为别人杀头猪。孟子每天都去看杀猪,而且,学着猪那样嚎叫。 孟母第三次搬家。这回,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每天早上,孟子起床后,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他就走到教室,站在窗户旁,和学生一块儿读书。孟子渐渐喜欢读书了,孟母让他上了学,孟子读书很努力,成了最好的学生。 Mother meng had a son called …  相似文献   

8.
教育掌故     
孟母三迁旧时家教重视环境对儿童影响的掌故。典出东汉经学家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据说,孟子(名轲)幼时,居处近墓,其游戏便仿效墓间之事。孟母遂迁居市旁,孟轲嬉戏又仿效商贾鬻卖之事。孟母复迁居于学宫傍,孟轲玩耍便仿效礼让祭祀之事。孟母遂定居于此。由于学习环境较好及孟母救子有方,促使孟轲勤学不息,终成一代名儒。事载《列女传·母仪》:「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  相似文献   

9.
断织     
《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如此)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  相似文献   

10.
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以影响,使他接受一定的观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早已被教育者运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古时“孟母三迁“发人深思,而孟母断机掷杼,使孟子意识到:人中途缀学就象正在织的布匹被剪断丝线一样成为废物.从而孟子挑灯夜读,锲而不舍终成为儒学大师.所以针对青少年学生个性心理,正确运用暗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众所周知,讲的是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个传颂了数千年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国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良苦用心。几千年后的今天,“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的优良品质是令世人称颂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在本文中要说的是“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是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在自毁形象。一、“孟母三迁”凸显了对儿童天性的蔑视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  相似文献   

13.
4.孟母悉心教孟轲孟轲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为继孔子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孟子。孟子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成长与其母仉氏是分不开的。孟母姓仉,生卒年不详。孟子三岁时丧父,从小由母亲抚养、教育。仉氏非常慈祥,很有见识,而且教育子女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列女传》、《韩诗外诗》等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还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和母亲呆在屋里,正好碰上邻家杀猪。听到猪叫声,孟子便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叫啊?”孟母看着儿子天真的样子笑了,便随…  相似文献   

14.
许立川 《教育艺术》2001,(10):12-13
孟子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父亲去世时 ,他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3岁小孩。在其母亲———具有怀瑾握瑜品德的农家妇女言传身教的影响下 ,健康茁壮地成长。原先在孟家附近有一个墓地 ,孟子和小伙伴经常学着送殡的人们吹吹打打、哭哭啼啼。孟母对儿子玩这种荒诞无稽的游戏非常生气 ,决定改变环境 ,把家搬到城里。不多久 ,孟子又学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只好又搬家 ,迁到学宫对面去住。从此 ,孟子受到良好环境熏陶 ,变得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孟母择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让人受到教育和启迪。难怪会在民间流传百世 ,家喻户晓 ,…  相似文献   

15.
读书卡片     
孟母三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思想家,被人们称为“亚圣”。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开始,他们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由于经常能看到出殡(bìn)的场面,孟子与小伙伴就经常玩下葬的游戏。后来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时间一长,受环境的影响,孟子又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了。后来母子俩又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时,孟子模仿起学校的规矩,学习师生之间的礼节,很喜欢读书。于是,孟子的母亲就定居在这里。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说明孟母重视儿童教育,注意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国度里,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幼童早慧的故事。《三字经》中提到的“昔孟母,择邻处”就很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据刘向撰《列女传》记载:孟子幼时,家靠墓地很近,孟子又十分顽皮,因此常常同小伙伴一起去墓地玩耍。看别人殡葬,他们也就学着大人的样子玩起抬棺材、挖坟、烧纸、哭祭的游戏来。孟母见了,不由摇头叹息,随之决定搬迁进城。处在城里集市这一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原文】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①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②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③豆④揖让⑤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列女传》)孟母断织【注释】①嬉:游戏,玩耍。②贾人:商人。③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④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⑤揖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相似文献   

18.
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姓孟名轲。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出生于邹(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县)。孟子3岁丧父,自幼受母亲教养。由于孟母善于教子,孟子长大成材,并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 孟母善教子,千年传佳话。这里记述的是孟母教子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9.
“孟母三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笔者与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成圣”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朋友认为孟子“成圣”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而是长期处于闹市区和坟山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  相似文献   

20.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择:选择。邻:邻居。处:住处。子:儿子,指孟子。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