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采用心理测量法,研究技能主导类不同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之间意志品质是否存在差别.结果表明,篮球一般组运动员较排球运动员更为顽强;乒乓球与散打优秀组运动员相比,在坚韧性、顽强性、自信心三个维度及总分上散打运动员均好于乒乓球运动员;乒乓球与自由跤优秀组运动员相比,乒乓球运动员的坚韧性、目标清晰度及总分上均差于自由跤运动员;散打与自由跤运动员意志品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较为接近,没有明显差异;优秀散打运动员比一般运动员的坚韧性与总分更好.  相似文献   

2.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是我国竞技运动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在格斗对抗性项群中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却是个新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论述其概念,并结合实践经验阐明核心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英  王建平 《体育学刊》2007,14(8):114-117
研究了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角度审视本项群竞赛规则发展的共性特征。指出:本项群竞赛规则将继续保持对发球的限制;增加比赛的观赏性从而提升比赛的商业价值是本项群竞赛规则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追求;保持判罚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是本项群竞赛规则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本项群竞赛规则的变化紧紧围绕主体——运动员、客体——球、中介——球拍、环境——比赛场馆展开,并通过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分制、赛制改革来达到控制比赛时间、鼓励积极进攻和防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比较学方法,就格斗性对抗、隔网对抗、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对抗类不同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征。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学方法,就格斗性对抗、隔网对抗、同场对抗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对抗类不同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项群训练理论是由田麦久教授提出的,他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来进行划分的,这种训练理论为我们研究运动项目的特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视角。项群训练理论将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进行了融合,通过项群训练理论来研究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这里主要以排球、羽毛球、网球为例),为我们以后进行该项群的训练提供训练和理论方面的支撑。1竞技能力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的影响1.1技战术在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我国隔网性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技术全面,特点突出,不断创新,形成绝招。不过随着技术水平的不  相似文献   

7.
浅析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目假动作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运动项目比赛的程度愈加激烈 ,而决定比赛成败的主导因素也不断增加。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 ,各种新的技术、战术不断出现。在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目中 ,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时间与空间的优势 ,或制造空间差与时间差取得比赛的胜利 ,因此双方激烈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该项群运动是由非周期性的多元动作结构组成 ,所以在相互对抗的技、战术运用中 ,假动作的运用成为制胜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双方运动员的实力不相上下时 ,假动作 (被称为用脑子比赛 )就显得至关重要。正确、准确、合适地运用假动作 ,能在比赛中使…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第28届奥运会我国隔网对抗性获前三名项目,对奖牌分布情况与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隔网对抗性项群奖牌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女子项目奖牌数多于男子项目,双打和集体项目奖牌数多于单打项目。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举国体制、国家集训体制、女子项目的男子化、先进训练思路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蔡睿 《体育科学》2002,22(2):80-84
以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的若干项目近年来337场高水平比赛的技术统计资料为基本信息源,以条件极值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数理统计与多维单目标线性规划最优化方法,在竞技表现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竞技表现条件极值模型的构建、解析、应用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竞技表现条件极值模型可应用于运动员(队)比赛成绩的预测、竞技状态的诊断、竞技目标的确立、技战术风格的确定及制胜对策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对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诸多环节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体能是运动员技战术发挥的保障,专项体能在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中又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的体能训练特征进行综述,总结了该项群项目能量代谢特点和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专项特征,以期为该项群教练员和爱好者拓宽体能训练思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和专家咨询法,在项群训练理论的框架下对同场对抗性项群中的足、篮、手三个项目身体对抗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包括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身体对抗、身体对抗的场区特征、身体对抗的表现形式以及假摔等。指出身体对抗是同场对抗球类项群的主要特征,合理的身体对抗要在规则范围内进行,在强对抗下完成各种技战术是球类运动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隔网对抗项目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技战术分析的作用、观察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隔网对抗项目比赛观察指标以及技战术数据处理方法,即传统的比赛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比赛统一分析、隔网对抗项目的数学模拟诊断、B.E.P.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比赛分析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多媒体在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指出隔网对抗项目技战术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往往要新建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很多城市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场馆就被闲置甚至废弃,新建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直是困扰主办城市的一个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新建场馆赛后利用率低的原因,同时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新建场馆赛后利用率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男子竞走运动训练的思考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男子竞走运动的发展现状、竞走项目特征、训练的安排情况。认为:认清形势,准确把握竞走项目特征,科学安排训练,多参加高质量的比赛,是我国男子竞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BJ-2搏击项群训练与监控系统的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J-2搏击项群训练与监控系统是专门用于对拳击、散打、跆拳道等搏击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定量分析与诊断的体育装备,其主要功能有:①获得单击打击力量(F)、打击速度(V)、打击冲量(S)、打击爆发力(P)参数;②获得连击的最大力量(Fm)、连击的最大速度(Vm)、连击的最大冲量(Sm)、连击的最大爆发力(Pm)参数,同时还可获得连击的力量衰减率(Fμ)、速度衰减率(Vμ)、爆发力衰减率(Pμ)参数以及在设定时间内的打击次数(N);③实现测试参数、曲线可视化与储存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资源虽在场馆、人力、经费、科研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已具有较大优势,但未能充分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发展,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河南省社区体育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医疗档案等方法对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体能主导类项目的232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体能主导类项目的力量、速度和耐力3个项群分类,分别给出了各个身体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其排序,并对不同项群之间身体部位损伤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3个项群内部各自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部位、损伤次数和发生率的排序均具有相似的规律,各个身体部位损伤的分布在同一项群内部的不同项目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项群间运动项目的损伤部位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运动损伤具有"项群现象",运动损伤可进行项群划分,便于运动训练管理及优化后勤保障从而保证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体育领域休闲研究的迅速发展,一些相关基础理论问题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概念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认为: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存在异同,休闲体育的学科名称应在明晰内涵的前提下予以规范.提出在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中应注重:规范和统一"休闲体育"的学科名称;进一步明确休闲体育的学科涵义;注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中国特色等.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大众体育赛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合肥市大众体育赛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大众体育赛事组织、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体育比赛的价值观;相关法制和政策;市场化运作程度;专业人才和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