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朗西斯·福山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对人类社会政治秩序进行探寻,将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视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根基。福山分别对中国强国家模式和欧洲强社会模式进行了论述,认为现代政治秩序的基本走向是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的相互融合,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漆程成 《政治思想史》2022,(4):171-187+200
福山的民主观以“历史终结论”为起点。伴随着时代变迁,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对当代西方民主的反思,福山试图构建一种宏大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并通过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构成的政治秩序来重述世界政治发展史,从而为政治衰败问题提供全新的理论解释。表面上看,福山的民主观从“历史终结论”到对当代西方民主的一系列反思,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就实质而言,福山的民主观并没有多少变化,他自始至终都在为自由民主的普遍性辩护。当然,在反思当代西方民主的过程中,福山提出了国家建构的优先性、权力的可问责性、政府的回应性等观点,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民主,民主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民主化道路过程中,各个国家建构了不同的民主模式,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化会带有自身特点。其中,纵向民主提供了一种探析中国民主发展的新视角,它以社会和谐与秩序为价值理念,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通过对纵向民主理论的阐释,试图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作为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由主义奠基人,洛克的经典政治思想是其有限政府理论。此理论以自然状态、天赋人权为历史假定,以社会契约、权利让渡为逻辑起点,以分权制衡、法治国家为政府架构,系统严密地论证了有限政府的正当性。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对近现代西方国家政府的建构与运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我国当前的政府建设亦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启发我们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以民为本、重在法治的有限政府模式。  相似文献   

5.
闫帅博士的新著《回应性政治发展》以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型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政府转型过程中政治秩序再造的逻辑和内在机理,进而将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在这种"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社会互动模式中,执政党和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和学习,不仅在主动回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构建了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且在推动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兼具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国家治理。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渐进增进政治回应性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党和政府对社会抗争的回应,还应重点关注政治体系自身适应性调整的主要实践和基本脉络,充分挖掘中国政治回应性和调适性共生并存、相互强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亨廷顿和福山均为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二人关于政治发展的理论渊源、态度、内容及特征方面皆不尽相同。亨廷顿基于发展中国家现实立场,从分析的角度提出权威政治的观点,主张将稳定与制度化作为其政治发展的目标,并演变为分析文明的冲突及强调民主的重要性。福山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其历史终结理论乐观地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并在"中国模式"出现之后,对其终结理论进行了重新修正。  相似文献   

9.
法治政府之理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政府明确地把法治政府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目标后,从理论上对法治政府进行科学的阐释尤显必要。理论地看,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在有限的基础上秉持诚信的观念行政,旨在实现促进和保障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正义和秩序的统一、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统一、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法治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形态,而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法治对现代政治文明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理论课题。本文以当代法治国家为视角,从实现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建设政治制度、规范政治行为,构建良好政治秩序等方面,探讨了法治实践是如何保障现代政治文明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流行的抗争性政治理论,在有效解释中国民众的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行为的同时,也存在"遮蔽国家"的嫌疑,忽视了政府为应对社会抗争而进行的政治秩序再生产。基于此,笔者转而关注和回答政府是如何回应社会抗争的,并将这一政治秩序再生产的逻辑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它是以政治稳定为目的,以"社会需求—政府供给"为过程,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学习、回应来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回应性政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在彰显政府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上的滞后性、被动性、改革目标不明确性以及局部性调整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全文始终贯穿了一条核心线索即政治秩序,而政治秩序需要合理的政治权威制度来维持。在现代化这一背景使然下,伴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权威制度变革势不可挡,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亨廷顿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表明现代政治权威制度在政治现代化及政治发展、稳定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政治权威理论为基础,分析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权威制度演变。  相似文献   

13.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全文始终贯穿了一条核心线索即政治秩序,而政治秩序需要合理的政治权威制度来维持。在现代化这一背景使然下,伴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权威制度变革势不可挡,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亨廷顿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表明现代政治权威制度在政治现代化及政治发展、稳定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政治权威理论为基础,分析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权威制度演变。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学说的重大发展。“法治”既是一种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与政治实践。又是一种以“人权”、“民主”等为终极目标的治国理想。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法治国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依托;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建设法治国家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现代政治文明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发展政治文明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发展政治文明与建设法治国家,这个两位一体的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社会自主应该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选择.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公共生活的秩序奠定于社会而不是国家或政府的基础之上,社会资本就表现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共生性关系,社会资本的生成必定促成现代政治的文明状态,为政治文明提供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资本资源存在的诸多缺陷对政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大制约.因此,当前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达致社会资本与政治文明的融通共生.  相似文献   

16.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因而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我国法治化道路应当是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9.
将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生态理想、生态精神、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这4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理想是绿色家园梦、美丽中国梦和美好生态生活梦的统一;生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绿色阐释;生态道德是共同体、社会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是法治思维培养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20.
庞金友 《教学与研究》2008,225(2):65-71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保守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和"小政府"理论,倡导"弱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并提出民族国家收缩、公民社会扩张和全球治理兴起三大假设.以哈贝马斯为首的新左派基于"合法性危机"理论,反对市场逻辑和新殖民主张,寄希望于"超民族国家共同体"使现代国家摆脱全球化困境."第三条道路"则走在两者之间,既兼顾民主和福利,又重视市场和公民社会,力求在国家与社会、安全感与灵活性、理性调节与自发秩序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