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经济究竟有何联系?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穴一雪高则诚和琵琶记穴节选雪蓝凡南戏是运用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流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是今天保留有文字剧本的最早的戏曲剧种。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和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穴一名永嘉雪地区,故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在伦敦发现并购回的明永乐初年编撰的《永乐大典》残卷,内收有三种戏文剧本:《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是第一次发现的完整的南戏抄本。一九六七年,上海嘉定县又出土了明成化刻本《白兔记》。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个南戏刻本。这两次南戏剧本的发现,都是我国戏曲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把成化刻本《白兔记》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放在一处阅读、对照、印证,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大有意义。它向我们提供了前期南戏的活动地点,演出状况,展示了南戏剧本的基本面貌,还能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5.
钱南扬先生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对南戏研究具有开创性作用,自出版以来,有不少学者发现书中有存疑的问题并予以了补证。笔者在翻阅此书时发现,此书在释义和校勘方面仍存在些问题,今试从书中拾取十八例以补之,以期其更为完善,从而为南戏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戏以民间演出流传为主,明清时期未受重视,因此散佚严重。现代南戏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多来自于辑佚工作。20世纪上半叶南戏辑佚高潮在30年代,《永乐大典》卷13991和《南曲九宫正始》的发现对南戏辑佚产生了重要影响,多部南戏辑佚专著应运而生。建国后的三十年,辑佚工作受阻,但新时期南戏研究再度走向高潮,辑佚工作由于散佚的重要戏文从国外回流,国内也有南戏新材料的发现,辑佚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纵观现代南戏辑佚工作,从地方到世界的研究者们致力于完善南戏戏文,不但从现存曲谱、曲选中搜集戏文曲句,也从世界各地图书馆寻找散落的戏文,通过对散佚作品的辑佚,使得相关研究不断有所突破创新,才有今天南戏表演及研究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7.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8.
南戏又名“戏文”,是在说唱文艺和民间歌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继承和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文艺的成份和养料,兼收并蓄,综合众长,合歌、舞、白为一体,以代言体来表演故事,成为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的新型文学艺术类型。南戏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故南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南国风韵,其南方文化主要表现在民俗、儒佛、民间说唱等诸文化事象上。  相似文献   

9.
南戏又名“戏文”,是在说唱文艺和民间歌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继承和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文艺的成份和养料,兼收并蓄,综合众长,合歌、舞、白为一体,以代言体来表演故事,成为具有综合艺术特点的新型文学艺术类型。南戏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故南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南国风韵,其南方文化主要表现在民俗、儒佛、民间说唱等诸文化事象上。  相似文献   

10.
略谈南戏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戏文,简称南戏。它和北杂剧相对称,却比北杂剧产生要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戏曲。 南戏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开始萌芽,南渡时(约一一二七——一一三○左右)始为盛行,当时叫“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一九○——一一九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完整的戏剧形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赵贞女》、《王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明徐渭《南词叙录》把《赵贞女》、《王魁》作为南戏之祖,并称之为“永嘉杂剧”。温州又名永嘉,亦即指的“温州杂剧”,也就是说的最早起源于温州的南戏。  相似文献   

11.
一、从南戏的发展看南戏的作者和版本问题作者和版本问题是南戏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永乐大典目录》中所载“戏文”三十三种,均未注明作者①。明徐谓《南词叙录》载南戏“宋元旧篇”,除高明作《琵琶记》外,未注出其他作者②。但到了明代后期及清初许多戏曲著作、目录中,则给南戏作品标出了作者。在版本方面,大部分宋元南戏都没有全本保存下来,流传有全本的几种重要作品,如《拜月亭》《荆叙记》《白兔记》等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差别。这两方面的问题与南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必须把它们同南戏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12.
传奇漫说     
“传奇”一词在明清之际已不再是小说的称谓了,而是作为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的名称。“南典戏文”又称南戏,产生于北宋时期,由于它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带,也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又说“或云宣和间己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由此  相似文献   

13.
徐渭的《南词叙录》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徐渭在文中论述南戏相关问题时,体现了他对南戏创作的重要美学思想———“情”。这“情”可以从创作主体、艺术形象和戏曲内涵三个方面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曲在历史上与宗教祭祀关系密切,南戏与印度输入的佛教文化密不可分。南戏中的目连戏早于南北朝之梁朝已见端倪。目连戏文系由印度佛教经文、敦煌变文与变相、词文演绎而成。流播路线为河西、蜀楚、湘赣而辗转传入江南闽浙  相似文献   

15.
《情探》旧名《王魁负桂英》、《活捉王魁》,是京剧、川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保留剧目之一。有的演出全本王魁负桂英,也有的只演出《阳告》、《阴告》、《活捉》这几场。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剧目。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这个剧目是南戏最早剧目之一,以后八百多年来,戏文、杂剧、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此剧演出。宋官话杂剧有《王魁三乡题》一本,话本有《王魁负心》,戏文有《王俊民休书记》,元柳贯有《王魁传》,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至明代,则有阙名《桂  相似文献   

16.
对近代以来现存宋元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四大南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对研究现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元杂剧、南戏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照。  相似文献   

17.
《南词叙录》立足于坚实的史料,对南戏的产生进行了准确的论述,对南戏在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历程也有着清晰的记录。更难为可贵的是在上两者的基础上,《南词叙录》通过对南戏产生于发展的洞悉,精确的概括了"俗"这个"民间性"力量与"文"这个"文人化"力量对南戏发展的影响。而"文既不可,俗又不可"的结论是对戏曲发展内部规律的深刻洞悉。  相似文献   

18.
杜琳 《文教资料》2012,(23):6-7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自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人。《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在戏曲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作者徐渭醉心于南戏的创作与研究,将自己重要的曲学思想、精到的戏曲美学见解结成一册言简意深的《南词叙录》。本文着重论述徐渭曲学思想中重本色的观点,从声律、唱腔、语言表达及内容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它的内容、主旨、形式、格律等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琵琶记》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我国南戏作品的最早注本之一,其校点之准确、注释之精妙,令人折服,然而仍有部分校注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在:存疑但校注失误、对缺文校注失当等。对失当的校注内容进行进一步补校,使其臻于完善,会对我国南戏的研究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