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2.
在羌语转换的大趋势下,羌族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越发明显,并且这种焦虑已经波及到了毗邻的藏区。从羌汉双语教育到羌语课被取缔,受到影响的不仅仅只有羌族,更让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毗邻藏区感到不安,敌对势力甚至借题发挥,质疑国家的民族政策,加上地方政府在语言教育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智慧,把政治稳定作为第一要务,从而助推了这一教育上的学术问题向文化上的政治问题转变,给地区文化安全造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3.
“国门”具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含义,“国门学校”即指处在边境线上的学校.云南国门学校在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师生努力下不断发展,学校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在办学中展现了中国实力与成就,开展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教育、国民教育以及对外教学,开展了多层次的身份认同教育,体现了国门学校的特殊职能,为身份认同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交融、区域教育公平等领域都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状况对统一多民族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运用非介入性分析方法对C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与检视可以发现,从文献检索看,研究热点覆盖国家与民族二元认同关系、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层级关系、跨界/跨境民族身份认同、传统民族地区/典型少数民族群体国家认同等问题,核心议题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存有对少数民族利益和少数民族主体性关切不足的现象;从个案分析看,西南、东南、北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民族宗教政策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思想共识的巨大功效;从实证调研看,保有对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高度认同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主流。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具有现实一致性与逻辑自洽性,基本评估结论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良好,同时也不排除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中存在国家认同淡化的风险和压力。  相似文献   

7.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蒙古族仅对本民族生存所处的地域有较强的认同感,其后随着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影响,他们才逐渐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对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调查中发现,其村的蒙古族的身份意识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游移,具有模糊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蒙古族身份的认同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刺激了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15.
阿坝藏区青年是阿坝州初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质上体现出一种认同感教育,这种认同感教育以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因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仰教育问题、加强阿坝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坚持加大投入与注重宣传并重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和谐统一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具有自身固有的历史、悠远的民族文化、在地域和文化等因素合力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身份、身份所秉承的民族固有的心理等。因此,要研究西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发展,首先要对西藏民族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心理认同等要素进行彻底研究,找到与核心价值观的"共协",才能谈及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发展问题。只有根据发现的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方式、方法,才能对西藏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胡倩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9-107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为对象,主要是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乡村社会与民办教师为三方互动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历史研究的概念框架。继而通过身份追问、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了互动中民办教师身份产生、形成与感知的研究。本研究中的身份追问是关于农村民办教师是谁,农村民办教师如何产生的追溯。身份形成研究是关于民办教师身份是如何在国家政策话语建构、确立的,如何在与乡村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关于不同时期乡村社会中民办教师身份感知与认同的研究。反思提出:乡村社会更能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有效融入乡村生活有助维护乡村教师身份角色;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制度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和地域环境等诸多原因,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着很大差距。加之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勾结,大肆诋毁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鼓吹“西藏独立”,在此情况下,做好藏区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国家统一,粉碎“藏独”分裂主义分子阴谋,保证国家长久安的需要。国家现在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办有西藏中学,也是意在对藏族青少年从小就抓起,培养他们成为建设薪藏的栋梁之材,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可靠的接班人,以期让藏区的经济腾飞,迅速赶上发达地区的步伐,这些措施正是党中央的英明之举。 雪域高原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自然条件与沿海和内地比确实差的太多,内地分去的大学生因长期在条件好的地区生活,对藏区气候、生活习惯、人文观念等,在心理上一时不容易适应,干上几年就又要求内调了。所以藏区的人才培养主要应立足藏区高校,即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长远之策。藏区的高校主要是为藏区培养人才,是  相似文献   

20.
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三部曲),展现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与市场的建构中,边缘族群的生活是如何被组织与安排的,作者分别从行政权力、经济资源、司法、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想象,展现了藏区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命运沉浮与历史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同时,阿来自身不清晰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观,又致使这种想象只能是不完全的,难以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