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特劳斯关于自由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自由教育危机、克服自由教育危机的出路以及复归自由教育的本质。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了他的自由教育思想的根本主张:探寻自然真理。施特劳斯的努力本质上是复兴苏格拉底式的哲学,他始终用追问“什么是自然正当”的方式使正当保持着被质疑的状态。自由教育是对自然真理的探寻。施特劳斯竭力向我们宣称:人类必须要在无知中努力向上,不断向自然真理攀升,否则人类就必然往下堕落。自由教育的提出旨在为人类抵御这一巨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被贴上“保守主义”标签的重要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和施特劳斯曾在如何看待霍布斯的问题上有过交集。他们关于霍布斯的不同论述与这两位思想家自身的政治哲学立场密切相关。以霍布斯这个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突破口,比较奥克肖特和施特劳斯思想的相似与差异,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两人所共同关注的政治哲学问题及其可能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启蒙性质的,但是,西方哲学史上呈现出两种启蒙,一种是真的启蒙,一种是"蛊惑人心"的假启蒙,施特劳斯早在<柯亨与迈蒙尼德>中就已注意到两种启蒙的品质差异.本文拟通过绎读这篇早期讲稿,澄清因受现代启蒙教育而养成的一些重大且基本的糊涂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从自由教育观的角度阐释阅读经典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施特劳斯将自由教育界定在阅读经典,亦即聆听伟大心灵间的对话,借以提升理解力、成熟心智与发展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这种自由教育可以培养政治精英,抵抗民主政体中庸俗的大众文化。事实上,施特劳斯真的培养出一批以阅读经典为特色的弟子进入美国政府或成为意见领袖,这些弟子被称为施特劳斯学派。除了分析这种政治实践的优缺外,提出五点供岛内推动经典教育的参考,这些包括:经典权威作为典范,学习仔细阅读,大众文化的解药,培养少数精英以及展现一种哲人生活典范。  相似文献   

5.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6.
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最初的人物、学派、观点介绍到问题意识凸显,从最初的否定性评价到客观、辩证地研究,从最初简单的“嫁接”到实质性地“对话”。这一切都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这一进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着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9.
拉克劳和齐泽克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拉克劳和齐泽克都提出了一种解放话语,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总体的辩证法.但二者对解放话语的理解却有着根本的差异.在拉克劳看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的是霸权逻辑,而在齐泽克看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总体实践则是激进行动.本文通过对拉克劳的霸权辩证法和齐泽克的行动辩证法的阐释和解读,试图指明二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乌托邦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0.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法的精神”是自然和政治社会的内在规律,它客观存在着,并对政制建构、社会发展和政治自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法的精神”出发,形成了孟德斯鸠完整而严密的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拉康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当成生物学的自然性理论,他的无意识概念不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原欲,而是转喻成意识的发生--是在主体之外他处的一种建构机制.因为人的意识主体在原初只是空无,所以它的本体形式具有他者性.由此,拉康批判性地继承了弗洛伊德之后,终于用他自己特有的逻辑策略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死亡在余华小说中的两种迥异表现,尝试分析其对生存的体验,并以此来揭示余华的创作由前期被动接受死亡向后期“向死而在”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然性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他者性哲学而不是主体性哲学.当下的师生关系学说由于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而存在着反主体性悖论并面临着主体性困境.为从根本上摆脱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现代性危机,师生关系理论应实现由主体性哲学到他者性哲学的转向,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异性并勇于为其承担责任,应与学生构建一种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以达到一种双方共在同构和互惠双赢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比较《金锁记》中的曾七巧与《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两个女性形象入手,来探讨两时代下的女性的变化发展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男权话语下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刘艳 《文教资料》2011,(24):107-109
本文谈了梅洛.庞蒂哲学的出发点,"人"的行为的特别之处,以及其为解释这一点作出的努力,说明人与他者怎样在互动之中获得了某种意义的存在,或者说某种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法国哲学与"新启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掀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举起"去主体化"和"去中心化"的理论武器,猛烈攻击理性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想,极力宣讲以社会正义为取向的多元文化观念.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当代法国哲学极力追求的是"启蒙的再启蒙",其目标就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纲领"进行反省和批判.它讨论了"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消亡"、"现代性批判"、"他者伦理学"和"身体政治"等主题,也讨论了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相关联的问题.这场"新启蒙运动"展开的文化反省及其引发的理论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伊芙琳》选自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第四篇,该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劣势的女性角色伊芙琳。受20世纪的爱尔兰深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毒害,男权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女性无疑被套上了多层枷锁,伊芙琳就是丧失地位和话语权的弱势女性代表。文章从伊芙琳角色的显著特征、性别形成过程及其悲惨结局清晰地展示了弱势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列奥·斯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从自然的层面来理解权利,从而强调了权利的绝对性特点,并由此反对历史主义将权利完全相对化的错误思想。对绝对性权利的寻求,并使其在社会中得以体现正是政治哲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斯特劳斯却以“隐微”与“显白”的理论认为大多数的人是无法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的,因而使得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了明显的保守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宁夏本土回族摄影家王征的《最后的西海固》围绕着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始了专题式的影像采集。西方哲学语境下的"回归"和"他者"这两个主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最后的西海固》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图以"身份"为线索,沿循"回归"与"他者"这两个维度,探寻其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