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夕文化一直是文学史上吟咏不衰的主题之一,汉唐以来,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一直繁荣不衰。降及宋代,由于时代风会更替,诗歌尚理,词体新变,使得七夕诗词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从而推陈出新,汇成宋代七夕文学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2.
3.
刘彩清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6(6):35-36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张全晓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13-17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歌妓词看宋代文士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洁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9):22-24
宋词中大量存在的歌妓词,反映了宋代文士从正统的受礼教和伦理所约束的审美心理中解脱出来,普遍存在着一种“以柔为美”、“以艳为美”的心理。这种审美心理表现在歌舞演唱时“重女音”和对女性形体美、男女恋情美的追求和欣赏。这使宋词洋溢着浓郁的香艳味,也使宋代文士在理学渐炽的背景下有情感舒张的渠道,使压抑在正统诗教观下的人性得到复苏和高涨,具有思想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雪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95-96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关七夕的传说很多,古往今来各地也用各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七夕节,以此来表达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晏殊作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珠玉词》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宋词的繁荣兴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历代对晏殊词的评论者都不乏其人,文章通过对宋代关于晏殊词论的分析,得出宋代的词论家已经从词的风格、创作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对晏殊词进行评价,同时晏殊词在北宋时期颇受好评,并拥有很高的地位,而到了南宋晏殊词则受到冷遇,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赵成林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5(2):51-54
俚词可视为“游戏文学”,其风格突破了传统言志载道“经典文学”庄重典雅的模式,呈现为戏谑调侃的面貌。宋代文人以“游戏”姿态大量创作俚词,是他们特定心态的流露。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儒家教条,有些因无法进入统治阶层而放浪形骸,有些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寻求自适。而士人心态的消极化,正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郁倩文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6):74-75,117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7,(7)
以牛郎织女故事入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唐宋之际,描写七夕的诗词数不胜数。或写七夕"乞巧"风俗的,或写因事即情、触景生情的,或独出机杼、推陈出新,必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13.
王玉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3):166-167
在宋代,词成为士大夫与妓女会晤和沟通的独特语言,同时,也成为文学史上最绚丽的奇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韵味的一笔。本文欲结合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具体作品,谈谈歌妓词繁荣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出的士大夫价值取向。一、寻求精神契合宋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处在封建礼教、封 相似文献
14.
从宋代词选看宋人的词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秀兰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3):68-71
宋代词学发达,因此选词活动也很兴盛。由于编选者所处的时代的原因,对词的理解较少有时代的偏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宋代词选来管窥宋人的词体观。“娱宾遣兴”是词之为体的社会功用;“雅”是词之为体的体制特征;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词之为体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茶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茶以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滋养着文人,使文人超脱了一般饮用的需求,进入了身心境界的体验。而文人又通过他们的词作,形象地描述了茶事的发展,赋予茶鲜活的艺术色彩。茶滋养、丰富了宋代文人,而宋代文人诗化、升华了茶。 相似文献
17.
余雪莲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8):60-61
市俗观念在宋之世还刚刚步入青楼文学的领域,这种怀才不遇,忠心无所依附的尴尬失落之感固然有不同的宣泄渠道,或表现为高蹈远引,非贤毁圣;或表现为纵酒狎妓、玩世不恭,但其文化意象仍未出士大夫的范畴,仍然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儒家处世原则的变通。 相似文献
18.
骆新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42-45,50
在约2万首的《全宋词》中,30首寄妾词实属难得。透过这些词,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洞见宋代丈夫的纳妾动机缘于妾的美貌与痴情、温柔与多艺、女红与性事。而当丈夫因年老体弱等原因遣妾或因某种特殊情况使得夫妾分离时,他们则会借此抒怀。从宋代寄妾词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夫妾之间不平等的爱情,更感受到丈夫们的得意与侍妾们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李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6):97-99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20.
杨静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9,(1):51-52
夜渐渐地深了。
周围的景物被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暗影中.只有几颗瘦小的星星孤零零地呆在天空的边缘,月亮却始终不见踪影。不过这也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我在坐等一场美丽的七夕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