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10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开幕。新华社9名摄影记者阵容整齐,全副披挂,和数百名中外记者一起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老记者王敬德站在他曾拍下无数照片的会场里,他几乎熟悉这里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张座椅。他的取景框里收进了大会堂宛如满天星辰的顶廊,收进了如珠玉镶嵌的华灯,收进了红色的旗帜、金色的党徽、橄榄绿的军装……一幅色彩绚丽、气势恢宏的会场全景照片诞生了,它  相似文献   

2.
二十加冠,以示成年.在共和国60周年、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压轴之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迎来了她的成年之礼. 12月15日,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召开,这是自1990年穆青同志提议创办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以来的第20届年会.会场上悬挂着一幅红底白字的会标,昭示着这届年会的主题:"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不断开创新华社事业发展新局面".会场外摆放的海报"智库,荟萃创意思想;论坛,搭建交流平台;碰撞,掀起头脑风暴"为会议平添了一股新鲜热烈的气象.  相似文献   

3.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点交汇很融".由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市记协、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于2011年12月16日召开.会场设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多功能厅,天津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和《中国记者》一行欢聚一堂.与会代表们一见如故,大厅内春风拂面,俨然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天津《大港石油报》社长得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参加.  相似文献   

4.
<正>一、唐朝壁画中的屏风美人画的历史背景在讨论中国唐朝壁画屏风的"树下美人图"之前,先看看"树下人物"图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树下人物"图发展得非常早,例如在汉代的沂南汉墓中,就可看到这样类型的图像,表现类似于"树下人物"图的石刻。因此,在汉代的画像砖里,已经懂  相似文献   

5.
"活鱼"在"池塘"里,"池塘"就是大会议程、审议讨论会场。不搞预发稿、不打提前量,这就把记者全部"赶"到了会场、"钉"在了会场。军报今年的两会报道形式多样、表达鲜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积极参政议政的情况。我们在采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会是:两会宣传报道也要体现"走转改"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7.
1687年12月6日,光明日报和河南日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宫天一拍摄的传真照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代总理李鹏在闭幕式上,向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的运动队和运动员颁发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河南日报在刊发时,可能未作处理,使李鹏背后所立的女服务员(猜测)占据了显著位置,分散了读者注意力,冲淡了会场的气氛。而光明日报在  相似文献   

8.
屏风是起到在室内分隔、挡风、美化等作用的古代家具。因为古代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宽大房舍和院落,有了屏风这种器物,室内的空间可以随意间隔,起到了隔挡内外的作用。因此,屏风就更加普遍地出现在古人的各种生活场合中。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基本文体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新华社产品的基本文体被习惯地称为“新华体”,我们姑且使用这一说法。 “新华体”即新华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人民群众所公认的包括新闻、通讯、评论在内的各种写作形式。 新华社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距今67年。“新华体”形成晚些,公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历时也半个世纪。在漫长岁月里,新华社产品的文体在不断变化。从建设初期的半文半白,到以后的通俗易懂;从抗战初期的简洁而干巴,到  相似文献   

10.
在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着明代公文档案1080卷.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都是东北解放初期,从沈阳故宫保存的清代信牌套的夹层里和屏风上发现并被拆、揭下来整理而成,几经转手,最后收藏在辽宁省档案馆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21日,田聪明社长陪同法新社社长皮埃尔·卢埃特参观了新改造的新华社新闻大厦。在新落成的多煤体演播大厅里,卢埃特对现代化的新闻播报设施连连赞赏。在变换不同背景的主播台前,与正在录制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亲切交谈。新华社多媒体演播中心的启用,在技术上为新华社多媒体报道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送来的2005年社级优秀新闻作品中,有一篇让我一眼看中的对外深度报道——《贫富差距考验中国社会公平和谐》。这里只列出前半部分:中国大陆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举办了一场百万婚礼。会场布置耗费50万,所有墙面用闪光片铺设,每一桌酒席上都有一个硕大的鲜花球吊顶,每  相似文献   

13.
我每天看报,对新华社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同时我也是“新闻业务”的长期读者,因为栽是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新闻业务”虽是新华社的业务刊物,对我的业务却很有帮助,所以我每期必看,成为它的爱好者。从最近两期“新闻业务”的“笔谈新华社的业务矛盾”栏里,看到许多讨论新华社未来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14.
(一) 消息受奖作品双庙公社进沈阳农学院开豆腐坊李江 1月4日辽宁日报从邮局看变化顾月忠 1月17日新华社女工陈春花应邀赴美作绣花表演林江 2月14日中国青年报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孟帆、周慈朴 4月17日新华社经济学家赶集冯国熙 4月25日市场报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工作方针提出四条建议人民日报记者 5月6日人民日报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王建国、张友谦,罗同松、何德来等 5月22日解放军报投资巨大收益少、劳民伤财效果差,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决定缓建新华社记者 6月14日新华社日本众院大选揭晓自民党获稳定多数吴学文 6月23日新华社新乡七里营“视察田”调茬后又获好收成焦来明 7月12日光明日报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船中翻沉工人日报记者 7月22日工人日报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在延安就创办了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这就是1939年12月1日诞生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通讯》杂志。 最近,笔者访问了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棱同志,他回顾了《通讯》创办的前前后后。 1939年3月,新华社由清凉山迁到杨家岭,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的同志一起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杨家岭是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在工作之余,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16.
在1945年9月到1949年3月的三年半期间,新华社除了进行文字广播以外,还管理口头广播。当时的延安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是新华社的一部分。诞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台。它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诞生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7):70-72
<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创办于延安。该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台址在延安西北19公里王皮湾村的窑洞里,由中央广播委员会直接领导,建制上隶属于新华社,新华社为此设立广播科提供稿件。中央广播委员会首任主任周恩来,周去重庆工作后由朱德担任。解放战争时期,新华广播电台属于新华社的一个部门—口语广播部。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走得实在太急促了,我一直难以接受。在我的意识中,几乎可以说:穆青就是新华社。失去了穆青,对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都是难以接受的重大损失。 头一次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的时候。首先是从广播里听了报道,被感动了。记不清是哪位播音员,播得极富感情。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听,听着  相似文献   

19.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20.
从1953年入社到1984年调离,我在新华社的31年里,一直从事日本问题报道。在庆祝新华社65周年诞辰之际,多少往事,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深印在脑海中,令人难以忘怀 新华社发自东京的第一份电讯 我从1953年调到新华社后,就被分配在国际部东方组做日本问题报道。当时我对新闻业务一无所知,得事事从头学起。1954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派出以李德全为团长、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总社派我以随员名义参加代表团。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中央非常重视。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