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评论家们的宠儿.有的评论侧重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怪诞,诙谐等.有的评论从奥康纳关注的暴力出发,揭示作者的独特视角.本文作者认为,暴力,死亡在奥康纳的笔下通过冷峻,诙谐的笔调令人震惊,二者统一与宗教救赎,反映了奥康纳对人生和社会和宗教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
陈希 《科教文汇》2007,(12S):169-169
文章探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杰出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作品主题和主要艺术写作手法。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读者可目睹她勾勒出的社会上典型的“畸形人物”,捕捉到她带有点宿命的宗教观。而幽默、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充分运用成功塑造了以上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杰出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的作品主题和主要艺术写作手法.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读者可目睹她勾勒出的社会上典型的"畸形人物",捕捉到她带有点宿命的宗教观.而幽默、讽刺和象征等手法的充分运用成功塑造了以上主题.  相似文献   

4.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5.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6.
作为苏童转折期的代表作品,《妻妾成群》在文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索使得这部小说在形式上告别了先锋,却又把先锋精神融入了作品的内容,面对绝望而又执着的救赎使得这部作品呈现着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霍桑在《红字》中把基督教所渲染的罪恶统治天下,世人带着原罪作恶多端作为小说的背景。然而,研究《红字》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作者写《红字》的最终意图在于对罪恶的救赎。小说中不同人物对自身罪恶的态度和反应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本文揭示了《红字》中基督教的世界观——罪恶与救赎。  相似文献   

8.
刘丽 《科教文汇》2012,(29):76-76,10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和清教主义传统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清教主义宗教色彩。因此,基于清教主义“原罪”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主要人物犯下罪行,接受惩罚最后获得救赎的过程,探讨小说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9.
于金红 《科教文汇》2012,(31):69-69,97
本文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理论出发,以霍桑的《红字》为研究目标,探讨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对自己“罪行”的态度及其后来以一颗勇敢而坚韧的心去面对苦难,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悲剧性体认普覆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始终,对于悲剧根源的解说古今中外话语纷纭。悲剧体认后生命体走向了自我救赎,不同的文明传承和生存环境使得东西方哲人提出了一些相异的救赎路径。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乡愁,为共同抵达此一生命乐园,东西方学人当彼此间借鉴融通。  相似文献   

11.
<正>一、奥康纳简介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著名作家之一,她曾被誉为"南方文学先知"。她更多地关注现实,其小说反映美国南部及整个美国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怪诞和异化,这在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和《汇合》中体现的淋漓精致。《汇合》和《好人难寻》充满了幽默和讥讽,而异化现象是贯穿全篇的主题。二、人的异化浓重的南方地域特色在《汇合》和《好人难寻》这两部小说中有着充分体现,如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异化和宗教异化。美国内战前,  相似文献   

12.
周敏 《科教文汇》2009,(33):246-24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尤以探索黑人女性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其小说《秀拉》中的女主人公秀拉——一位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勇敢地追寻自我的女英雄的形象分析,并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其与黑人社区传统价值观的正面冲突,从而揭示虽然黑人女性叛逆传统道德观的这条道路艰辛而曲折,但是黑人女性觉醒、自救的意识必将战胜传统。  相似文献   

13.
妓女从良作为女性救赎的恶一个叙事模式自唐代以来经常被使用的.那些从良的妓女往往因其对人格独立的追求而受到称赞.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重新演绎了这一模式,而通过这一文本我们看到在他对人性深刻体悟的背后,表达出的对女性自我救赎的怀疑.  相似文献   

14.
妓女从良作为女性救赎的恶一个叙事模式自唐代以来经常被使用的。那些从良的妓女往往因其对人格独立的追求而受到称赞。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重新演绎了这一模式,而通过这一文本我们看到在他对人性深刻体悟的背后,表达出的对女性自我救赎的怀疑。  相似文献   

15.
师莹 《科教文汇》2008,(19):247-247
用关联理论分析文学语篇,其关联性一方面指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认知环境不断趋同。另一方面也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其折射出的主旨主题。本文主要从小说《好人难寻》中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分析小说所建构的无效交际,并指出失败的根源在于话语交际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角色缺乏关联性。对于“以恶抱恶”的思想,笔者也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向死而生——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思想和死亡的主题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悲剧思想,这种悲剧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幸福与生命,看到光明与前途,看到和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7.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杰出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看起来好像写了各式各样的主题,拳击、斗牛、违法手术、打猎、战争、捕鱼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涉及体力的主题,而其实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死亡主题"几乎贯穿海明威的所有作品.  相似文献   

18.
迟兆艳 《百科知识》2012,(12):33-34
正《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是一部颇受争议的电影,影片中对暴力与性赤裸裸地表达,吓坏了众多观众,也引来了主流社会对它的排斥与批评。在美国它被定义为R级电影,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必须由父母或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而另一方面,纽约电影评  相似文献   

19.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杰出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看起来好像写了各式各样的主题,拳击、斗牛、违法手术、打猎、战争、捕鱼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涉及体力的主题,而其实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死亡主题”几乎贯穿海明威的所有作品。  相似文献   

20.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作为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巴克莉不仅温柔漂亮,聪明勇敢,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能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凯瑟琳的简要分析,尤其是对其爱情观的剖析,展示出海明威笔下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永别了,武器》的反战性,揭示了海明威对摧毁人们幸福的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