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础学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参加全美讲座会的感触日本学校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若干经验,对解决现在美国教育所面临的“基础学力下降”这样深刻的问题,不是能给予很多启示吗?我的这一予见是由于去年十月参加在芝加哥举办的“关于全美教育指导、学习讨论会”而产生的。基础学力,特别是国语、数学基础学力的下降,是当前美国学校教育的最大课题。尽管高中毕业生的读写能力是很不充分的,但因学校发给毕业证书而向法院控告母校,这虽然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它却提供了证实基础学力下降的大量资料。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美国学校教育抱着“较多的教育投资,就是较丰富的教育成果”的这一期望,至少是在基础学力方面,以相背的形式而告终,同近年来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对教师教育信仰问题日益关注,对其定义、构成、特征、意义及养成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关于其定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教育功能、学科教学、教育目标及教育价值角度研究;关于其构成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整体和局部两部分进行研究;关于其特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概括;关于其意义的研究,主要从“单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学者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学力培养展开了论争,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学力观。学力观也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影响日本的教育改革,这在不同时期日本的教育政策、报告及指导性文件中都有所体现。日本幼儿教育的目标从知识技能的习得转向人格基础的养成,再到生存能力基础的培养;教育实践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集体性教学转向幼儿自主游戏中心,再转向知识技能与游戏相结合。日本幼儿教育的改革历程中亦可见学力观的影响,探究日本学力观对幼儿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日本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相似文献   

5.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二三十年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界兴起了一场主张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运动,即认为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能力——在日本通常称之为“学力”。如70年代以后,美国的许多州规定了中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最低学力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教学观变化的背景:基础学力观的变化 昭和20年代(1945年)中后期,日本小学校出现了基础学力低下的现象:汉字读写、四则运算以及历史的主要人物、事件、地区都不能准确掌握,由此而引起教育界对战后教育产生质疑和批判,对基础学力进行了各种探讨(基础学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掌握学校教育应有的基础知识、范畴和技能),主要有两种观点、由“ 3R”课程、 (读、写、算)所派生出来的“忙课程” ( 3R课程、与人协作能力、公民资质);另一种则将它放在学科体系中看待,以国语和算数作为其它教学科目的基础,是其它教…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新课题。基督教是一种文化.它的人性论基础是“原罪说”与“救赎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坚持人性原始有善恶,因而必须进行教化。两种文化在道德形成基础问题上尽管形式不同,但在如何完善人性的道德实质内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构成了和谐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学力模式比较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考证,怍为“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的“学力”一词,我国是古已有之。但我们对“学力”的研究,过去似乎一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远不及近邻日本,他们仅二战以后四五十年里,教育学术界关于学力与基础学力的问题就展开了三次大的论争。1988年以后,“应试教育”日见其严重弊端,终身教育及与此命题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学力理论是日本教育界所独有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日本教育的变革而变革,并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尝试从学力论的视角,探讨学力的概念,结构,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以及在学力论影响下,日本教学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力课堂是从儿童的基础学力出发,基于儿童的已有认知和能力基础,开展学科学习活动,通过进阶性学习任务驱动,儿童在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等活动中主动学习,促进学习力的螺旋上升。学力课堂通过“五有”基本样态,即有大概念问题引领、有进阶性任务驱动、有过程性实践操作、有灵活性迁移运用、有表现性评价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教育界孙云晓可以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素质教育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讲过这样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2.
学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学力.广义地说,就是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实践领域中的一切学习。但是,我们在教学论意义上所研究的学力问题,一般是指狭义的学生的学力问题。因此.狭义的学力,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特别是系统的各科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进行后续学习的学习基础。学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人们常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例如,近代产业革命需要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较高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既是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教育实践问题。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在形成中由量变到质变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说过:“个性自由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曾指出:“学生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的起源——“一”的阶段 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为教育界的学者们所关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如法国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心里模仿起源说;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劳动起源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于此不再赘述。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是因为教育的起源“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速递     
!动态日本文部科学省将于2007年实施全国学力调查据《朝日新闻》报道,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7年度开始实施全国学力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生。不过,中央教育审议会也有很大的不同意见,今后将就细节问题进行讨论。外务事务次官结成章夫在2005年8月25日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2006年将实施预备测试。如果全员参加的话,共有约240万人的规模。测试将在“2007年度的早些时候”,或第一学期实施。学力测试作为“全国学力调查”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曾实施过。后因引发学校、自治体之间的竞争受到批评而中断。20世纪80…  相似文献   

16.
一、全面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学生学力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问题解决的能力属于认知领域。美国的“八年研究”也将问题解决能力(萧萧的思考方法)作为学力的内容之一,它分为三种:(1)问题的认知、发现、构成等能力。(2)知识、原理的应用能力;(3)资料解释能力(归纳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思     
骆小峰 《成才之路》2010,(11):I0011-I0011
日前,与几位教育界朋友相聚,自然会讲到教育这个话题。其中有一位曾是教育界的领导,对教育情况非常熟悉,也到过许多的国家,考察过许多教育的问题。所以他讲了许多的有关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相比较的问题,对国内教育也颇有微词,其中他引用了一句话,说中国教育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部会临时委员、早稻田大学安彦忠彦(YasuhikoTadahiko)教授多年来专攻课程理论、教育方法、教育评价,著有《新学力观与基础学力》(1996年)、《初中课程的独特性及其编制原理》(1997年)等专著,发表过不少探讨“学力观”的论文。本文以“扎实学力”的论题为中心,阐述了从“被动式学力观”转型为“主动式学力观”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何谓“学力”?关于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一道的。难以一义地界定。所以,把“学力”一般地定义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及团体的能力”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日本教育学者小林洋文仿效胜田守一的口吻断言说:“学力这个辞是日本语特有的,学力这个概念也是日本语特有的。”这是错误的。在中国,作为“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念的“学力”含混多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学力”可以说是国民共同必须的“学力”。这种“学力”也可谓之“基础学力”。不过在这种场合,种种观点是混杂在一道的;有的视基础学力为读写算基础技能的学力;有的视之为贯穿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仅视为应试能力。在当今我国学历竞争、学力竞争愈益激化、国民各阶层渴望“学力”的形势下,科学地认识“学力”与“基础学力”就显得愈益必要了。本文试图回顾日本的学力说、尤其是战后以来学力论争的演化,进而为探讨今后基础学力的应有模式提供思想资料。这对于科学地确立我国的“学力”概念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变教为导、变教学为导学,是一个实质性飞跃,是坚持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多少年来教师习惯于知识教学,习惯于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必须打破。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基础学力的形成。要立足于新的“学力观”,把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等,作为学力的基本要素,变加强双基为提高基础学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和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潜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重视教与学的移情作用,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现在上海二期课改制订了新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过程、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