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玲 《今日中学生》2016,(33):35-38
我的选择对吗?我的想法是不是真有问题?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些自我怀疑的声音都曾或多或少地在我们心中回荡过. 总是怀疑自己,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认识“自我怀疑”,并恰当地进行调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必修课.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与女儿一起看少儿节目《大风车》,主持人问现场的小朋友,“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小朋友众说纷坛:“我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是个漂亮的孩子”;“我是个淘气的孩子”;“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我问女儿:“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按你自己想的说。”女儿先说:“我是个漂亮的孩子。”然后又说:“我是最好的孩子”。我感觉很欣慰。这说明孩子对自我的意识是不错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它是后天的产物,和意识一样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简单来说包括:“我…  相似文献   

3.
亚军精神     
偶然看到一则笑话:   小明:妈妈,今天在学校里体育比赛 我得了亚军呢 !  妈妈:噢,有几个人参加 ?  小明:只有我和小军两个人。   妈妈:啊……   笑罢之余,心里似乎又感觉不对劲,沉思良久,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   多少年来,人们总习惯于问孩子:“你在班里排第几名 ?”逼迫孩子准确地计算出自己是第一、倒数第一……第一的孩子洋洋得意;倒数第一的孩子垂头丧气,结果只能是优者自骄、败者自馁,这其中的原因在孩子们身上吗 ?是孩子的天性中有“倒数第一”这个令人自卑的概念吗 ?不是。小明能自豪地告诉妈妈他得了亚…  相似文献   

4.
常有人问我“你认识叶倾城吗?”“你认识麦琪吗?”“你认识罗西吗?”这些全是和我一起被许多媒体称为“青春美文作家”的朋友。我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认识!”但其实我一个也没有见过。不过,我也没有撒谎。认识非得是面容上的吗?我在文章里电话里和信件里早就到达甚至超越了认识的程度,这种程度,只怕是比那些和他们整日见面的人还要深。  相似文献   

5.
“老师,你知道Happy熊吗?”有孩子这样问我“Happy熊是谁呀?”我不解地问:“它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孩子们自豪地向我解释。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位叫肖雄的10岁的男孩——《Happy 熊》的创办人。  相似文献   

6.
郑琦琦 《早期教育》2001,(10):34-34
“老师,你知道Happy熊吗?”有孩子这样问我。“Happy熊是谁呀?”我不解地问。“它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孩子们自豪地向我解释。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位叫肖雄的10岁的男孩——《Happy熊》的创办人。  相似文献   

7.
责任     
“孩子,你知道什么叫责任吗?”“哦,您是东史郎爷爷?”“我只是一个罪人,一个民族的罪人……”“哦,责任?我知道,比如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的责任!对吗?”小女孩自豪地说。白发老人眼中流动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孩子,日本是我的祖国,我也很爱她,可我却曾因为爱她而伤害了别人。”“东史郎爷爷,你会因此而不爱自己的祖国吗?”  相似文献   

8.
位置     
人们似乎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做父母的总爱问自己的孩子:“爸爸和妈妈谁好?”少年时的我们总爱问朋友:“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年轻的恋人总爱问对方:“我是你最爱的人吗?”学生的心中总是注意着谁是老师最得意的门生。  相似文献   

9.
翁娅 《成才之路》2010,(8):77-78
孩子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画、手工作品,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不出趟”“明明在家里表现很好,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  相似文献   

10.
大话爸爸     
在孩子的眼里,你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你会因为自己工作繁忙而经常不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吗?孩子的心里话愿意说给你听吗?身为父亲的你,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否正在悄悄地影响着孩子?你经常用“我是你爸爸”的口吻来教育孩子吗?  相似文献   

11.
人出生后刚刚牙牙学语,便会指手画脚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晚上你牵着他的手在林中散步,孩子便会睁大眼睛:“为什么月亮总跟着我们啊?”“树叶是怎么样变黄的?”“假如我到火星上生活会怎样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是死了,会到天堂吗?那里是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吗”……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适合我的孩子吗?如果我的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我能做主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吗?儿童教育究竟是政府的责任还是父母的权利?目前,欧美国家关于孩子“在家上学”相关的立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下面短文 ,回答问题。等待已久的电话铃声终于响了。博士赶忙抓起听筒 ,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喂 ,你家主人在家吗 ?”“我正是。”“哦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爱斯托里博士吗 ?”“在下正是 ,请问您是哪位 ?”“这不必博士操心啦。你没觉得身边少了点什么吗 ?”“啊 ,原来你是把……”“没错 ,你的孩子 ,在我这儿睡得正香呢。”“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的孩子刚出生不到一年 ,他是我最……”“你要是真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就不该把他搁在车里 ,自己走开哟。”“果然是那时候被你拐走的。我刚才下车买包香烟 ,你就下手。是有预谋…  相似文献   

14.
狗的困惑     
狗父:“家里的一根肉骨头怎么不见了?”狗儿:“不知道。”狗父:“孩子,作狗要诚实。你说,是不是你啃的?”狗儿:“不是,是妈妈啃的。可是它不让我说。”狗父:“孩子,诚实是对的。可是还有比诚实更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善良。”狗儿:“我不善良吗?”狗父:“把自己妈妈的隐私公之于众,能叫善良吗?”狗儿:“可是,我要是保护了妈妈的隐私,不是又不诚实了吗?”狗父:“真是的,我自己也糊涂了。怎么两个优秀品质还互相打架呢?”狗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我希望     
师范还没毕业,有人问我:“你喜欢小孩吗?”我说:“喜欢呀。”“那你喜欢教师吗?”“也喜欢”“那你更喜欢什么?”小孩?教师?我言词闪烁。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孩子多好啊。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可以别具一格地妆扮;可以天真地炫耀自己的新鞋;可以自豪地获得老师的小红花;可以显得幼稚;可以蹦蹦跳跳。哦!做孩子真好,可以无忧无虑地愉快生活。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个老师。是个老师多好啊。众兵包围,凛然如大将风度,多威风。可以得意地帮孩子剥开硬桔子;可以带领孩子“寻找春天”;可以成为孩子眼中的大画家;可以是孩子心中的保护神。哦!做老师真好,可以听幼儿唠叨不止地“老师……”“老师……”  相似文献   

16.
对于儿童来说,正确认识自我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这个“别人”主要指孩子心目中最权威的人、最亲近的人,比如:老师、父母、好友等等。由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因而,“别人”的正确评价,对于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引导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本刊特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给读者朋友做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海边     
阅读与学习友情提示:匹诺槽与他父亲都在寻找着对方,可他们却相隔千里……当他绝望的时候,他想拔掉自己的头发,但是他的头发是木头做的,即使想拔也拔不出来。一只鸽子在四周盘旋,看到小木偶倒在地上,它停下来说:“告诉我,我的孩子,你在下面做什么?”“你没有看到我在哭吗?”匹诺槽抬起头对那个声音说道。“告诉我,”鸽子接着说,“你认识你的同伴中一个叫匹诺槽的木偶吗?”“匹诺槽?你说的是匹诺槽吗?”木偶忽然站起来叫道,“我就是匹诺槽呀!”鸽子听到这句话,就飞到地上来,它像雄火鸡一样大。“你认识盖比克吗?”鸽子问。“我怎么不认识他?他就是我可怜的爸爸,他向你问起我了吗?你能带我到他那里去吗?他还活着吗?告诉我,他还活着吗?”“我三天前在海边和他分手。”“他正在做什么?”“为了要渡过大海,他正在造一艘小船。那可怜的人找你四个月了,因为无法找到你,就开始造船。他现在正要到另一个国度去找你。”“这里到海岸有多远?”匹诺槽问。“一千英里。”“一千英里!哦,鸽子!哦,要是我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你想去,我可以带你去。”“怎样带我去?”“骑在我的背上,你很重吗?”……(节选自《木偶奇遇记》)本栏责任编辑梁为When he despa...  相似文献   

18.
“不,我不愿意同别人分享!”3岁的埃里一边叫嚷着一边试着把147块积木都抱在他小小胳膊里,“我需要它们。”埃里自我辩护道———这就是埃里对于一个分享请求的答复。这说明埃里很自私吗?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吗?或是他很笨吗?不,不是,这是因为埃里还没有道德是非意识,这种行为对于他来说是很正常的。或许,您的孩子也曾遇到了这类问题。其实,这是他们即将或是正在形成一种道德是非观的表现,他们形成这种观念的过程就像他们学习认识字母和数字一样自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初步的是非道德观都会以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对他说“不”的时候了。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他们的请求说一声“不”。  相似文献   

20.
“我感觉自己好孤单,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来帮助我。”这是一个孩子给我的留言。他们常常问我:“你能理解我吗?”其实,每个人都曾在心底高呼理解万岁,渴望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人陪伴,渴望被人接纳、被人关心。但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