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学文明道。文与道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学文明道的规律是不变的。语文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不容置疑的。思想因素是寓于文章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之中的,因  相似文献   

2.
“文道结合”浅见凤台古城小学高勤书“文道结合”,顾名思义即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发掘,使“文道结合”落到实处,并达到一定的目的,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通过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自...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强调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因此,寓德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下面是我寓德育于读写训练中的一个例子——结合课文《幸福是什么》的教学,通过读、学、唱、做、写、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如从报纸上看到了边荣唐同学的感人事迹,便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了平时积攒的伍元零花钱的李广宇,从鼓励和帮助别人中感到了幸福;把一个外地来探亲而又搞不清详细地址的老奶奶领到自己家里住了三天并帮她找到亲人的张震,  相似文献   

4.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文科根本属性的主要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实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存在模糊的观点,出现了某些误区。为了有效地提高学文悟道的教育效益,教师要准确把握文道结合点,因文而异,随机应变地采用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教育方式,走出以下三个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5.
“文道”分离的现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这种现象在“四害”横行时特别显著,近年来大有好转,但是影响是存在的。如把课文中的问题加以引申,不顾课文实  相似文献   

6.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正>在真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文道结合,也就是将语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更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发挥教育职能,否则学生学到的只会是死知识。在真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文道结合,让初中学生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把握文眼研究的过程中挖掘文章思想内涵,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的深厚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授,学生就会受到震撼、熏陶和  相似文献   

9.
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文道结合呢?根据许多教师的经验,概括起来一般有五种文道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这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传统。而我国改革开放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既有思想性,又富形象性,文道结合,易于感染教育学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一、通过介绍作品作者,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认真挖掘教材,既不能离开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三维教育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发挥其文以载道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工具,  相似文献   

12.
黄宗放 《职教论坛》2004,(29):26-27
职业高中的师生间需要有效的沟通,职业高中的学生更需要激励和引导.为此,笔者提出了“文道结合“的作业批改方式.这种作业批改方式能促进师生间有效沟通、促进学生学习和进行德育渗透.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启发性、激励性、差异性、全体性、发展性、长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在一种误区中徘徊,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被严重曲解。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内容和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语文”基本等同于“语言文学”;从新时期颁布的第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不难发现,语文与政治紧密联系,突出“文以载道”的古训。其实,语文课毫无疑问应是基础工具课。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为语文教学正名、定位、松绑,使语文教学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编出一套能真正体现二基教学的新教材来。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认识 ,受到思想教育。”要达到大纲的要求 ,教师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入手 ,科学地将思想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一、创设情境 ,自然渗透如 ,在教《可爱的草塘》这课时 ,我利用幻灯 ,再配合录音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 ,让学生去感觉草塘的美 ,并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图画 ,画下来 ,然后自己对画面加以解说。同学们在眼看、手画、口说的过程中 ,很快便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中 ,对美丽富饶…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句子,或是句中的一个词,如单从字面去理解,有的却不是它的真正义意之所在;而必须从反面去理解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反语”,或叫“反意”。“反意”的表现方法,有好几种: 一、看似“贬”,实是“褒”。 1.都德的《柏林之围》,写儒夫上校“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这句中的“老顽固”看似“贬”义,实际上却是“褒”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还需要结合语文日常教学,发展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文”与“道”的和谐发展。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要做到文道的完美契合,使其如同水乳交融般自然,我们就要仔细探寻两者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是作品构成的客观规律。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是文道统一,文质兼美的;但一到语文课堂上,却又是另一码事了,可能结合,也可能分离。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问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反复的历程。有时强调“道”,甚至论为架空分析;有时强调“文”,则不吝琐屑繁冗。两种倾向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都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不能体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色。这个语文教学的关键性问题,直至今天仍未很好解决。因此,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上,还大有继续探索文道结合的新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 :“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也说 ,教师精心设计与“读”“血肉相联”的“写”的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其结构独特 ,表达方法多样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教师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进行分析 ,把握主旨 ,明确意图 ,然后根据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写作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曾…  相似文献   

19.
“大/”小学语文教学大纳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起有中的一门至*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震性。”教材中编排的常识性员文,不仅介绍了丰富的科技知识,而且蕴含着思想方法、劳动观点、所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讲清知识,加强忍官文字训练的同时,修边思想过有,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一、根问学生的认们物力,*讲拉知识的过税申进行思门峡育教学常识性任文,讲准知识是关*。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历文正含着思想赶有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起胄.必须把知识讲准确,讲清这.在此基础上有机修造思想起胄…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联系实际,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去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在思想情操上受到一定的陶冶,这确实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初步摸索了一点规律,认为有三个关系必须妥善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