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渗透装置是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原理的重要实验器材,但使用教材提供的渗透装置不易观察到渗透现象,且液面上升后不久又会出现下降现象。使用适宜浓度的蛋白质钠盐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够使学生容易观察到渗透现象,液面上升稳定后也未出现下降。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液面上升的全过程,借助延时摄影技术将上升过程录成快速播放的影片供学生观看。  相似文献   

2.
<正>书中利用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渗透现象进而认识半透膜的作用,得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总结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我认为教材实验装置的设计存在缺陷,操作难度大,液面上升速度慢。本文通过探讨渗透实验的现有缺陷,半透膜材料的选择,意在改良渗透实验装置,让实验的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以供同学们参考。1.教材装置的缺陷分析缺陷一:玻璃纸不是真实的生物材料,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且很难买到。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第八册《渗透现象》一课中,有两个关于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需要的材料有:胡萝卜、透明细管、软木塞或橡胶塞、蜡烛等。具体实验方法是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挖  相似文献   

4.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演示实验,即渗透现象的演示,从1991年版教材至今一直在沿用。作为演示实验应该有教师准备简单、效果明显,在演示时让全班学生能看清楚等特点。而观察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纸,在教学实验装置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为此,笔者对实验器材等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教学中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要突破这一难点 ,其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按课本上的渗透装置进行实验 ,液面上升速度非常慢 ,在几十分钟内无法看到液面上升现象 ,这样一来许多教师只能把本该当堂做演示的实验改成了到黑板上讲解实验 ,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液面上升速度呢 ?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索 ,笔者认为液面上升速度主要与玻璃管的内径、半透膜的种类和面积大小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原渗透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 ,制作了一种新型的渗透装置 ,由于它…  相似文献   

6.
"渗透作用实验"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经典实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多年来一直沿用该实验作为突出这一章节重点、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渗透现象,认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了解渗透作用及其发生条件,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如何做好该实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科书的渗透装置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通过对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董正清  周彬 《生物学教学》2004,29(11):31-32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膜的两侧具有浓度差。为了明显地观察到渗透现象,长颈漏斗的颈必须很细,这样进入漏斗中的水分使得液面上升快而且明显;漏斗中溶质必须是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物质。那么,如果将渗透作用装置稍作改进会有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8.
按照教材上的渗透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有一定难度,实验操作有诸多不便,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实验过程也没有证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明显弥补了原实验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任意角"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这一周期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抽象出角的形态,逐步构建任意角的概念,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并渗透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德国佛朗霍夫太阳能系统学院科学家开发的这种装置由一个6m~2的太阳能吸收板、一个小型光电转换模块,以及海水脱盐设备等组成。海水在这种装置中经过加热、膜渗透、蒸馏等过程,最终成为干净、卫生的饮用水。该学院的科学家表示,这种装置每天能够生产120L 饮用水,生产每1000L 饮用水大约需要花费10欧元。在缺水地区,与当地居民购买  相似文献   

11.
“任意角”是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这一周期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抽象出角的形态,逐步构建任意角的概念,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并渗透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渗透实验是高中生物必做的实验,该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和植物细胞失水与吸水的原理。实验的成功能激发学生实验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然而该实验在课堂上往往是不能开展,做不成功.或现象不明显的。其原因是:一是半透膜不易买到、不易制得:二是半透膜与漏斗密封难、密封不严。下面介绍一种用鸡蛋做渗透装置的方法能够轻松地解决渗透实验中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第八册《渗透现象》一课中,有两个关于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需要的材料有:胡萝卜、透明细管、软木塞或橡胶塞、蜡烛等。具体实验方法是把两个胡萝卜分别挖空,一个灌满浓糖水,另一个灌满清水,将带有透明细管的软木塞塞上,并用蜡封好,然后把第一个胡萝卜浸入清水中,第二个浸入浓糖水中,过  相似文献   

14.
孙纪银 《考试周刊》2012,(43):145-145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它是学生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中的经典演示实验,课本上此实验的装置有明显的优点,但也给我们留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总结多位学者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两个实验的装置改进中对注射器的使用情况,概述注射器在实验设计中的多种用途,分析注射器应用于高中生物学实验装置改进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注射器的特点,对"渗透作用现象"演示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为高中生物学实验装置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陈惠芳 《江西教育》2010,(12):34-35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渗透膜分离性能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渗透汽化/渗透萃取实验评测装置,并通过PDMS/PAN复合膜用于正辛烷/噻吩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实验评测,验证了实验装置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8.
中学的生物课以及一些大中专有关的课程中,对渗透作用的演示常用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间放入一根用肠衣、膀胱或羊皮纸封住一端的长颈漏斗或玻璃管,在漏斗或玻璃管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附图—(1))。演示时,烧杯中的清水不断地进入漏斗或玻璃管内,管内的水位增高,以此显示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分的渗透作用。用这样的演示装置,教师在上课时,还是讲不清渗透现象。为此,我将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作了改进。 演示时,用一个U型玻璃管(附图—(2)),分别从两端同时注入等量的纯水或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或者一端注入纯水,另一端注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观察U型管,由于U型  相似文献   

19.
圆圈的用途     
活动内容:小学数学活动课丛书《我+数学=聪明》(三年级)第96页。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初步认识重复计数现象,渗透集合论的思想方法;2.初步学习用圆圈(韦恩图)表示有部分重复的  相似文献   

20.
土的固结过程与渗透性质关系密切,但传统的固结仪不能进行渗透试验.该文研制了一种渗透固结装置,既能进行固结试验和渗透试验,又能测量固结过程中的孔压.装置构造简单,操作便捷,密封性能好,可自动记录孔压、时间等参数.该装置应用于研究生的土工试验教学,促进了土力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