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CO2、酵母菌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多与少、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三个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是高中生物学中“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之后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产物,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并通过探究理解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结果、实质,提高学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本实验也是2009年和2010年考试大纲中三个c级要求实验之一,要求具有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经过实践探索,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情况"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设计并制作了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不仅可以演示酵母菌的发酵现象,让学生观察酵母菌发酵产生的CO_2,而且可以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情况,让学生理解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和实验条件加速实验进行的速率,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直观。1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实验原型为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相似文献   

4.
以高粱为主料,香菇、豆豉为辅料生产食用醋的酒精发酵过程中,通过测定发酵产物酒精的生成量筛选适宜的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环境因子对酒精发酵产物酒精产量影响明显.香菇保健醋酒精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培养温度28℃,发酵时间120 h.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95提到:"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叫做乳酸发酵。"同时教材P.95的"资料分析"介绍了利用酵母菌、醋酸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酒、食醋和味精。微生物的发酵包括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发酵的概念,但多次多处使用"发酵"一词,制作果酒有厌氧发酵,果醋为需氧发酵。河  相似文献   

6.
沪编高中生物新教材(上科版)中,增设了许多课堂演示实验,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对《酵母菌酒精发酵》、《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对《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的改进实验装置见附图。附图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实验装置教材的实验方案是:“在1号、2号试管内各盛清水3mL,滴入指示剂0.1%BTB液少许,使水呈蓝绿色。取5%葡萄糖液10mL盛入大试管中,加鲜酵母液3mL,混合。再加稍许石蜡油,试管口加塞。水浴,温度保持在35~38℃。见有气泡逸出,用导管通入2号管溶液中。待若干分钟后,观察2号管溶液的…  相似文献   

7.
吴雪林 《考试周刊》2014,(21):152-152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样要严格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检测酒精产物时如培养液中葡萄糖没有消耗完,则在有氧条件下提取的滤液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也会变成灰绿色。这两个问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或分析错误。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生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 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乳酸、已酸的生成量. 发现在发酵初期控制 较低温度, 可以使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群, 抑制乳酸生成. 在发酵中后期控制较低温度, 可以使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出现两个峰值, 促进已酸的生成. 初步 解析了发酵温度对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影响, 以及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消长与乳酸、已酸的生成量的关系. 表明用换热方法实现对浓香型白酒发 酵温度进行控制可以降低乳酸生成量, 提高已酸生成量.  相似文献   

9.
徐月琴 《宁夏教育》2006,(12):40-41
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教学内容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学习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本节课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实验操作步骤,思考解答问题,探究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同时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我先在程度最好的A班实施。课前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由于担心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时间又紧迫,所以探究活动设置成了自主探究,没有合作学习探究。实施过程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发酵培养物的组成、发酵培养实验的条件等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探究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酶法降解玉米芯的最佳工艺和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纤维素酶对玉米芯进行酶解,采用酵母菌对酶解液进行发酵.结果:酶解条件:纤维素酶0.6mL,pH值为5~6,温度40℃,Tween-80添加量为1%,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为0.5%,酶解48h后还原糖浓度达到最大值;发酵条件:活化后酵母菌的接种量40mL,发酵温度30℃,发酵36h后,乙醇产量的最高.结论:在较佳的酶解和较佳的发酵条件下,可显著提高酶解率和发酵率.  相似文献   

12.
霍湘 《生物学教学》2007,32(9):31-32
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1)》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一个开放性实验,是发展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但由于本活动用材多,耗时长,如何进行有效组织,以发挥其教学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材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的第三节“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个学生探究活动“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值隆冬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自然条件 ,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给学生提供了两台恒温箱、足量的面粉和酵母粉、温度计及烧杯 ,有问题可以向老师咨询 ,并规定了完成实验和相互交流的时间 ,具体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下面是学生设计的一部分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结论的记录情况。方案一 探究酵母菌发酵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取 2 5 0mL的烧杯A、B、C三个。2 .将和好揉匀的面团 (含适量的酵母菌 )称取…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桑葚浆果作为酵母菌的分离源,从桑葚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酵母菌,进而对所选菌株进行两级筛选.经过初步分离共得到了50株酵母,进一步TTC染色分离,共得到可产酒精的酵母28株,其中发酵前期14株,发酵中期8株,发酵后期6株.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安排了一个实验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以期利用实验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产物,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并通过探究理解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结果、实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但由于课本参考资料上有  相似文献   

16.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用注射器代替三角瓶,制作无氧和有氧呼吸发生装置,通过酵母菌数量的定量设置与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构建葡萄糖、酵母菌浓度与CO2生成量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其生物学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以高中生物学"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为例,构建基于思维建模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在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开放性、多角度、科学地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借此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柑桔和胡萝卜为主要原料,分别进行酒精发酵、醋酸液体摇瓶发酵、下胶澄清等方法制成柑桔胡萝卜保健果醋.试验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适宜条件为:活性干酵母接种量1‰,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24h;醋酸发酵的适宜条件为:醋酸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48h;果醋下胶澄清:采用1%壳聚糖的澄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例,利用ADI教学模型开展利用不同方法制作酵母菌呼吸装置的论证,从布置任务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制作装置、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形成主张,再引导学生质疑反驳并进行合理的辩护,最后达成共识,制作出从定性到定量、从传统到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体化设备,以此实现酵母菌细胞呼吸机理的探索完成论证过程。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将论证和探究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论证能力和科学探究共发展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苹果营养醋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苹果汁的最适发酵工艺条件及醋酸发酵过程中总酸和总酯的变化。方法:分别选择糖度为8°Bx、10°Bx、12°Bx、15°Bx的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对发酵产品的气味和酒精含量进行测定,并以影响醋酸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测定了醋酸发酵过程中的总酸及总酯的变化。结果:采用糖度为12°Bx的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含量高,风味好,成本低;醋酸发酵的醋酸菌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2~34℃,发酵时间为72h,发酵后采用1~2个月陈酿,所得产品的有机酸含量高,风味好。结论:苹果汁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采用适宜的糖度和发酵条件与陈酿工艺,产品的总酸含量较高,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