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君 《文化交流》2004,(2):9-11
1997年,年届八旬的陈俊愉教授,以他半个多世纪在花卉特别是梅花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次年又入选资深院士。从此,人们送给他一个雅称:“梅花院士”。这一亲切、形象、富有诗意的称呼,深深地吸引了我。上网一查,有关陈院士的资料多达六七百条,这更使我产生了登门拜访的强烈愿望。陈老今年已87岁高龄,他依然不舍昼夜地拼搏着。他亲上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亲自主持学术课题,亲自筹划梅花开发……时间对他来说比金银还宝贵,一般的亲朋好友来访他总婉言谢绝。然而由于精诚所至吧,在几经联系之后,我被特许上门了。踏进北京…  相似文献   

2.
正嘉业堂主人刘承干,湖州南浔人。清末民初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象指家产1000万两银子以上,刘承干便是"四象"之一刘家的继承人。其祖父刘镛挣下偌大家业,却始终希望子孙能够读书做官,光耀门庭。刘承干继承产业后,大量收书藏书,在南浔修建了嘉业堂藏书楼。有雄厚资本支持,他很快就成为私人藏书第一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藏书计30余万卷,  相似文献   

3.
正江南忆,最忆是南浔。河流,拱桥,乌篷船……初秋的南浔古镇,别有一番风味。行走在湖州南浔的老街上,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水墨画中。青石铺就的路面,粉墙黛瓦的里弄,中西合璧的建筑,枕水而居的人家……古朴、清新、有诗意,难怪让人流连忘返。古镇上有一家名叫"辑里人家"的客栈,家喻户晓。王一士是"辑里人家"的主人,也是"辑里湖丝"非遗传承  相似文献   

4.
徐勇 《文化交流》2014,(5):66-69
他从家乡南浔走出去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家、诗人徐迟诞辰一百周年. 徐迟曾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他的家乡湖州南浔.鱼米之乡是水晶晶的.这个水晶宫一般的千年古镇,是徐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徐迟的出生就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读到“薄客”这个词,是在过气歌手高林生新浪博客“易道365”。高林生十年前唱过一首红了一阵的歌《最牵挂你的人是我》,现在他也了无牵挂了,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没有多少人要牵挂他了,他去年推出的新唱片遭冷落就是证据。高林生坐不住了,这个狂躁的时代真正能坐得住的人并不多。他以“社会调查”的名义在博客上挂了一个帖  相似文献   

6.
微观点     
《现代企业文化》2013,(19):10-10
朱敏网讯创始人“人的快乐是住奋斗,不是在享乐。人要有个梦想,梦想才是快乐的核心。”“你耍始终活住梦里,要让自己开心。我现在其实不愁吃穿,但是我做这蝗事情就是图个开心。你看我现在走到哪里,都很受人尊重,人家没何觉得我只是为r赚钱而鄙视我。心的年轻才是真正的年轻。  相似文献   

7.
总想写写他,他是个大家。在当代文学界,陈廷一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在传记文学界素有“南叶北陈”之称:上海的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蜚声文坛,而北京的陈廷一则以写上海的“宋氏三姊妹”闻名遐迩。梅洁先生10年前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道是在当代中国“读传  相似文献   

8.
溟北 《文化交流》2003,(5):19-21
一个盛夏黄昏,上海喧闹的西藏南路旁边的一所老房子。沿着昏暗陡峭的楼梯拾级而上,笔者走进了“笔名大王”陈玉堂的家。老人已年近八十,虽然事先已看到过照片,但他的清癯还是令我有些吃惊。“是老乡啊,快请坐”,老人的热情使我很快摆脱了拘束感。 “我住在这里50年了,这个房子差不多也有100年了,据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后代的。这间临街房子,汽车喇叭声不断传来,不过外边再闹,我耳朵听不见。”老人说,“听见也无所谓,还是照写我的书。”这口气颇有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寇丹 《文化交流》2005,(1):21-22
为了一部书稿,去秋应约去了北京。在一座高层大厦的5层楼里,见到了蜚声海内外出版界、被称之为“董老太”的浙江湖州双林人董秀玉女士。 乍一见,绝对看不出她已63岁,且还是不久前动过肿瘤手术的人。她剪了个短发,一身朴素的穿着,戴一副眼镜,说话和和气气。她在和几位编辑、作者  相似文献   

10.
某日,我在北京正义路北边辅路上自东向西而行,看见一洋小伙儿骑着一辆挂斗摩托车自西向东逆向行驶,不远处就是有武警站岗的北京市公安局。当时,我忍不住扭过头,望了一眼疾驶而去的老外的背影,心里不由发出这样的惊叹:这老外,够大胆的,敢在北京街头违章行驶,而且敢在公安局眼皮底下招摇过市!但转而一想:他有什么不敢的?几乎可以肯定,他准能畅行无阻地抵达他想去的地方。他知道,这不是在他自己的国家,违章行驶司空见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知道,在北京,在中国,他才敢这样做。如果换一个地方,他还敢吗?譬如,在新加坡,别说机动车闯红灯,就是行人闯红灯也要受到重罚。行人第一次闯红灯,要处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