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武图文 《世界文化》2013,(8):I0001-I0004
一说到阿拉伯这个字眼,人们的眼前可能就会浮观这些影像:波斯湾、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神秘的驼队、高高的金字塔、穿着长袍的阿拉伯人、波斯地毯和银器、阿拉伯水烟和红茶等等,这些在《一千零一夜》《英国病人》《撒哈拉》《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电影中出现过的情景要是呈现在眼前,你会愿意错过吗?  相似文献   

2.
说起阿拉伯,人们会想象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也许想到的是幻想之中的天方夜谭,或是月光下的沙漠,还有可能是石油王国,诸如此类的形象一定会在你的心中掠过。不论是哪种想象都不能说它不对,可是阿拉伯富于变化,犹如绚烂多彩的阿拉伯绒毯,更象宝石那样发出迷人的光芒。阿拉伯人把阿拉伯划分成三种世界:第一是岩石嶙峋的阿拉伯,也就是说石头和多岩的地区;第二是黄沙茫茫的阿拉伯,不言而喻,这就是沙漠地区;第三则是幸福的阿拉伯,也就是土地肥沃、绿树成荫,宛如乐园一般的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尽  相似文献   

3.
古代阿拉伯人的“文学集市”李有观阿拉伯人在古代就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早在公元6世纪,他们就举行著名的“文学集市”。当时,在阿拉伯半岛游牧的阿拉伯人,每年定期定点举办集市。各部族人赶着良种马、骆驼和羊,带着椰枣、精制的武器和美丽的服饰等物品,从各地来...  相似文献   

4.
沙漠神兽     
在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借书中人物阿尔培的口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黑奴,都有豪华的游艇,都有精锐的武器,都有阿拉伯马和希腊情妇的。”阿拉伯马在近现代欧洲文明世界人们的眼中总是神秘、高贵的象征。在讲究奢侈、豪华、品位、优雅的18世纪,阿拉伯马和游艇一样都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似乎缺少这些即使再有钱也是不上档次的。  相似文献   

5.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3,(6):29-31
翻开《阿拉伯古代诗选》就像走进了长满奇花异卉的花园,令人流连忘返。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除了世称"天下奇书"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之外,恐怕就该数那浩如烟海的被视为阿拉伯民族史籍的诗歌了。自古以来,阿拉伯民族生息繁衍在地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的广袤地域,承袭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两  相似文献   

6.
蔗糖的来历     
研究人员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甘蔗大约于8000年前最早生长在太平洋群岛。这种野生芦苇,从那个遥远的地方,蔓延到整个新圭亚那,后来到了亚洲,又进入印度。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在一次印度河流域的军事远征中,发现了这种“不用蜜蜂酿蜜的芦苇”。公元前4世纪,当亚历山大征服亚洲时,在归途中发现了甘蔗。尔后,他把甘蔗介绍到波斯、阿拉伯、埃及和非洲东岸等国家。  相似文献   

7.
2014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和19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文化代表团团长以及阿拉伯联盟代表聚首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丝绸之路系列文化论坛之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会议着重就进一步扩大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文化领域共建“一带一路”,增进中阿民心相通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通过了《中阿文化部长论坛北京宣言》。  相似文献   

8.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0,(7):90-96
启动第二届阿拉伯艺术节 由中国文化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阿拉伯艺术节"于6月18~25日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隆重举办。"阿拉伯艺术节"是为落实《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及《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纲领,加强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而创办的综合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06年,为配合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的在京召开,中国文化部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同于北京举办首届"阿拉伯艺术节";之后,"阿拉伯艺术节"作为中阿合作论坛一项机制化的活动,成为双方文化交流新的平台和亮点。  相似文献   

9.
年轻时,我喜欢到东安市场内的丹 复,千古不变。但宇宙的奥秘谁能探桂商场淘旧书。当时,我读英文刚刚入 他认为,来世——天国或地狱都是虚门,借助字典可勉强阅读原著,所以那一 的,俱不可信,应珍惜的是现实世界时期买的多是英文书。一次,我买到波斯 于海亚姆诗中表现了无神论思想,诗人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年) 致统治者和宗教界的仇恨。他死后不的《鲁拜集》英文译本,如获至宝。 就有人攻击其诗是“伤人的毒蛇”。“鲁拜”是阿拉伯语,意思是四行诗。 我热衷于阅读《鲁拜集》的时候郭沫若早在1928年就翻译出版了这一诗 …  相似文献   

10.
微风吹拂,顺风谛听,隐约听见驱赶羊群的牧童嘹亮的吆喝声。叙利亚沙漠中的绿洲城镇巴尔米拉的黄昏清澈静谧。公元3世纪中叶,传说中的女王芝诺比阿就出生在这里。巴尔米拉地处当时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是著名的商队城市。巴尔米拉繁荣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地理环境,它位于东有美索不达米亚、西有地中海、北有安纳托利亚、南有阿拉伯的中心点,以最短的距离连结着这些城市,与罗马和帕提亚两大国保持着微妙的关系,作为交易的中转站而兴隆昌盛。在芝诺比阿时代,其版图扩张到埃及和安纳托利亚,这触怒了罗马帝国皇帝奥勒利安,他派大军包围了巴尔米拉。芝诺比阿拒绝罗马皇帝的劝降,为向波斯皇帝救援,亲率少数护卫突围,骑着骆驼穿越沙漠200公里以上,当抵达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2,(1):88-96
咸丰八年《中美天津条约》原刻本、手绘清代世界地图、民国时期新四军、日伪军的传单……这些深深烙印历史的民间珍藏,日前在江苏省拍卖总行2011年秋拍预展亮相。其起拍价均于2000-4000元间。而《柳州外集》元刻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写本等珍贵古籍的起拍价均以数十万元起步。当江苏省拍卖总行顾问展示《中美天津条约》时,尘封的历史仿佛回到眼前。  相似文献   

12.
埃及的《金字塔报》至今已有一百零六年的历史。它是现在中东最大的阿拉伯文日报,半官方,基本反映政府观点,在阿拉伯世界有一定影响。该报拥有现代化机器设备,并有约二千名工作人员。《金字塔报》通常每天对开十二至十六版,日发行量平均三十万份,另向海外发行数万份。每星期五有周五增刊。《金字塔报》除在埃及各地发行外,阿拉伯各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首都都能当天收到报纸。——译者  相似文献   

13.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2):89-97
卡塔尔向中国学者颁奖《海上与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摩洛哥大旅游家伊本·白图泰"。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英国、美国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展上,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展出的《从城邦世界到世界的城市》(伊朗总统哈塔米撰写)和“波斯经典文库”等中文版图书,掀开了伊朗文化神秘、深邃的一角,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菲尔杜西和《列王纪》 《列王纪》是“波斯经典文库”的重要组成,共分6卷。它在中国的出版,写就了一段中伊文化交流的佳话。北京大学教授张鸿年等人在伊朗有关方面的协助下,历时6年、将其直接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不久前江泽民主席在出访伊朗时,与伊朗总统哈塔米分别在文库上签字,签字图书保留在各自的国家图书馆中作永久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中国美术馆共同承办的《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2014年9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19个阿拉伯国家的文化部长(大臣)、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文化官员、驻华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6.
正毛里塔尼亚位于撒哈拉沙漠,素有"沙漠之国"的别称。它地处北非和非洲内陆交界处,既是阿拉伯国家,又属于非洲国家,融合了阿拉伯和非洲文明,被称为"阿拉伯—非洲之桥"。由于历史遗迹众多,作为拥有诸多奇特民俗与风情的旅游胜地,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都能在当地享受愉快生活。毛里塔尼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众所周知,拥有大量的阿拉伯典籍文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麦加归来的朝圣者带来的,一些是《古兰经》学  相似文献   

17.
外媒导读     
正科学新发现:一种语言的预先储备知识会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会略有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大脑处理颜色和光的不一致。最近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会左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以阿拉伯语字母认知为内容,将实验人群分成两组,一组为阿拉伯语专家,一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印度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古典音乐体系可以分为北印度的“印度斯坦音乐”和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这两种音乐本源自同一个音乐传统,到13世纪开始走向分化,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音乐风格、理论基础与表演形式。北印度斯坦音乐流行于文底耶山脉以北地区,它吸收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在阿拉伯语国家工作过多年的我来说,印象中阿拉伯舞蹈艺术比较原始、单调,缺乏艺术加工,记得每次接待访华的阿拉伯艺术表演团时,常常要为观众不足的问题四处奔走操心。然而,这种长时间形成的认识,却于不久前在我观看了叙利亚“依娜娜艺术团”创作表演的阿拉伯民族芭蕾舞剧《海瓦基斯沙姆880》后,有了根本改变。《海瓦基斯沙姆880》于第四十七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首场演出,这部13幕的芭蕾舞剧别开生面,它有机地融合了芭蕾舞蹈与阿拉伯传统舞蹈语汇,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880年前后“沙姆”(大马士革旧称)的社会百态和历史故事。全剧以美丽的姑娘芭得丽亚和正直青年鲁斯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沙姆”人民对自由、正义、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愚昧、陋习、殖民统治和悲惨生活的抗争。《海瓦基斯沙姆880》情节简练,每一幕既可独自成章,又与其他各幕遥相呼应。其舞蹈语汇以芭蕾为主,同时又将“沙姆”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精华巧妙地融入各个不同场景。整台舞剧的服装和舞美设计十分大胆且富有创意,剧中所运用的旁白,以阿拉伯语独特的浑厚语音和优美的韵律,有力地烘托了剧情,加上阿拉伯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糅合的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20.
拉施特(1247—1318,全名拉施特丁·法兹勒阿拉赫·伊本·阿布勒海尔·阿里·哈马达尼),是波斯著名历史学家。他在14世纪初主编的历史巨著《史集》不仅囊括了中世纪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的内容,而且包含有研究14世纪以前蒙古及中国北方其他游牧部落的历史的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拉施特出生于波斯哈马丹城,年轻时便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但到1295年统治波斯的蒙古伊利汗国第七代伊利汗合赞汗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