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至善论是以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体系,而每一种至善都是其逻辑发展的一个环节:德性的纯化是动因和起点,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社会的理念是中间环节,道德化上帝是归宿,整体表现为从德性的纯化到上帝的道德化的展开历程。  相似文献   

2.
3.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相似文献   

4.
康德论幸福     
康德认为经验幸福论缺乏客观有效的基础,而这只有到理性中去找,这个根基就是道德法则,道德法则以善良意志为条件,但有德者未必有福,于是康德提出三个公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至善"概念应当有四种含义,一是"最高的善",即德性;二是"完满的善",即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三是"共同的善",即伦理共同体;四是"最高本源的善",即上帝。这四种含义构成该概念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的过程,既不停地激发求知者的激情至于善。追求智慧是趋于绝对的善的知识。至善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即教育转向于善,古典人文教育涵养善的品质,成就善行,引导学生过一种与人共享的善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的过程。既不停地激发求知者的激情至于善。追求智慧是趋于绝对的善的知识。至善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即教育转向于善,古典人文教育涵养善的品质,成就善行,引导学生过一种与人共享的善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善”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探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西方至善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善”观念的两个特点:(1)它是个人主义的,或至少是以个人幸福和利益为根据的;(2)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通过间接的甚至往往是不善的和不幸福的手段来达到,手段和目的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中,摆脱了理性的人同时也丧失了传统德性的根基,丧失了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而修复和重建理性,肯定纯粹形式的地位,才能确立普遍有效的道德标准.因为作为纯粹形式的道德原则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文雪 《辽宁教育》2013,(6):18-18
教育培养人,是旨在形成有智慧的人,亦即使人能以智慧的方式把握他的“生活”,不管是当下的生活。还是未来的生活。这种把握也就是要对世界、人和生命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要超越当下现实,对未来的可能性提出追问;要超出有限的事实,对无限的理想世界提出追问,从而凝结成一种人所特有的终极目的——关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简言之,  相似文献   

11.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始终的目标,至善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政治是通向至善的路径。然而社会的差异普遍存在,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如果我们以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整个社会可分为强、中、弱三个阶层。那么强者应负扶危济困之责,中者应履热心公益之义,弱者应怀感恩社会之心。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其运用纯粹理性的方式对意志自由和至善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而在近代以来,人们充分挖掘理性的同时,依然认识到追求至善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所在。对道德至善与意志自由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意志自由是实现道德至善不可缺少的前提,并且实现道德至善又是意志自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臻于至善     
“臻于至善”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臻”是“到达”之意,含“不断趋向、不断接近”之意,“至善”,即最完善、完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人常常困惑: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成长过程和参差不齐的成长结果,我们学校教育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良知教书终究让我们遗憾不断,各种"经典"教育理论让我们在亢奋和失落沮丧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给了我们全方位的知行引领。"爱国、责任、诚信、友善",是个人价值准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起步应该是我们学校  相似文献   

15.
道德律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法则,不仅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而且构成诸至善的可能条件。康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就是从确立道德律出发,把道德律作为道德价值原则,进而探讨诸至善在实践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常驻这种至善状态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将至善从“纯粹至善”的价值观扩展到天理人欲,认为完美的人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他的两位弟子陈淳和黄榦继承了他的观点。黄榦认为人的本性纯粹至善,后天就是要通过学习并恢复本然天性。陈淳更加注重字义的辨析讨论,认为性善是圣人承天立极的指归。至善思想对宋明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世中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认为至善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赋予了现代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7.
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德性是理性追求的对象,幸福是感性的欲求.二者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明显是矛盾的.但是康德却又论证它们是统一,那么二者为何统一?又是怎样统一的呢?康德又是怎样论证的?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9.
陈瑞昌  王涛 《中国教工》2008,(10):33-34
“捐献造血干细胞能配型成功,我感觉好像中了大奖,很幸运,也很幸福。而作为教师,我为自己的职业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给了我神圣的使命感,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崔蓉蓉。被人们称赞作——  相似文献   

20.
面对城邦制危机,古希腊中期的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推行"至善"目标来为城邦立法,倡导建立在道德观上的社会生活。苏格拉底提出掌握善性知识过公正的生活以建立完善的城邦;柏拉图希望根据善理念以等级制的方式治理城邦;而亚里士多德则宣称应由中产阶级以中庸之道统治城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