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句法功能来说,能够进入"(形+名)+动"结构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以及少数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对形容词在同一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造成一种不对称现象。从语义功能来讲,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属于一价形容词,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表量性、模糊性和程度性。"有界无界说"亦能对"(形+名)+动"结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3.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在现代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比较句在结构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比+B+形容词”,而其最直接的否定方式是“A+不比+B+形容词”表面看来“不比”仅是对“比”字句形式上的否定,实际上“A+不比+B+形容词”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可以以“三个平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A+不比+B+形容词”句式加以分析,概括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VP的结果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VP的结果量分别占有相对的时间点、空间点、时间段、空间段时,"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每+数量1+‘1'+VP+数量2"和"每+数量1+VP+数量2"两种语法意义。这里要解释的是,VP结果量的确定与语言交际中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文章通过考察实际语料,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和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有两种结构,"数+量+形+名'和.数+形+量+名","数+量+形+名"结构使用比较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数+形+量+名"结构对形容词的限制,并从语法修辞两个角度描写这两个结构的不同,再用标记理论来解释造成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数+形+量”格式中量词和形容词的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形+量”格式可以分化为三种:数+形+个体量词(A式),数+形+集合量词(B式),数+形+容器量词(C式)。容器量词最容易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其次是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量词和形容词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的基础是语义的相宜性。  相似文献   

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从语料库搜索到的300句“的+形容词”的语料的分析,总结出“的+形容词”的整体语法功能是:“的+形容词”是一种以名词性为主的,兼有动词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形+数”格式“巨N”在古代汉语中有八种表现形式,只有“巨万”沿用至现代汉语中,且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该格式在历时发展中呈现出选择性、顺序性、沿用时间长短不一、使用范围大小有异等特性.其语法特点是用形容词修饰数词,充当定语和谓语,主要的语义特征是强调数量巨大,具有夸张的修辞特点.该格式产生的动因,一是数词和形容词自身的特点,二是语言的新奇性特征;消失的动因,一是词类基本语法功能的限制,二是科技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数+量+之+名"结构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其中的数量结构属于事物的量化成分,从"对焦点敏感"的形式上看是句中焦点;然数量结构成为焦点不仅源于量化成分,还源于指示代词"之"的复指强调,"之"的存在,是数量结构成为焦点的一种外在显性标记,意即"之"是一个焦点标记词。  相似文献   

11.
“有点儿 形容词”作为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用法,一般的语法作对它的解释都比较简单,只强调其后所跟形容词多为消极意义的。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在句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更为恰当。笔认为语境和传统思维习惯在正确使用“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注方言语法对普通话语法的影响,为人们更好地研究当代汉语语法的变异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首先,对方言比较式"形+过+宾"进入当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考察,认为这一格式还处在引入共同语的初级阶段;其次,对这一构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这一格式引入普通话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注意到:1)上古、中古汉语只有(A)形+数量没有(B)数量+形;B式初见于唐诗,大多还可以看作连谓结构,同时已发展为典型的空间量构式;宋元明清时期B式进一步发展,A式逐渐萎缩。2)典型的B式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是通过重新分析从唐诗中糅合的连谓结构语法化而来。3)B式能够语法化并最终趋于取代A式,与相关构式(数量名结构、平比句)历史演变的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语法学界关于定语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这两种定义均非十分准确,如由给“N”下定义引发了对“N 的 P”结构性质变异。消除“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名词性结构”的矛盾说法,定语的定义更加明确、精确化。  相似文献   

16.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的修辞和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状态词,即指那些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颜色及某种状况或情态的形容词。这类词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形象色彩以及感情色彩,因而在写人状物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叙述《儿女英雄传》中的状态词在写人状物方面的修辞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以来产生的新"被"字结构属性独特,可被看作借助传统"被"字句形式传达特殊信息内容与主观评价的修辞或语用现象:其中的X主要由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充当,也可由及物动词甚至带"处置"义的及物动词充当,但被动行为或状态却并非针对主语;实际语境施事及其所控述语被策略性省略;主语与X构成虚拟陈述关系,且主语多为弱势成份。新结构托形嫁接了原结构所具有的构式意义:表被动、示贬义,增加了"含批判"的含义,依托特殊的社会语境实现了复杂而独特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20.
仿拟是为追求新颖别致、幽默诙谐等辞效目的,人们有意模仿所熟知的固有的语言实例而拟造出新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段。从仿体的形式来看,网络语言中的仿拟包括了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种类型。网络语言中之所以会大量使用仿拟,与仿拟主体(网民)求新求简的语用心理及其在构建网络话语文本中特殊的修辞效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