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天台圆教是牟宗三处理圆善问题的关键策略,而无明与法性之间同体依即的存有论圆具则是天台圆教的深层逻辑。通过存有论圆具的视角,德福之间“诡谲的即”和“无系统相的无诤”都蕴涵于三千世间法的一体平铺中,圆教在此开权而成,圆善问题迎刃而解。在理论层面上,牟宗三“圆教成则圆善明”的圆善论建构是有效的,具有很高价值,不应受到“落入抽象思辨”“陷入概念滑转”“重回精神幸福”等指责。唯圆圣才能达至圆善,人能否、如何成为圆圣涉及到人的有限性这一现实问题。牟宗三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却欲以顿渐互通的方式使人跨越到无限。顿渐互通的想法存在问题,圆善论实际上只能作为理想指引、奉为信仰践行。  相似文献   

3.
水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本文就以其“上善若水”的哲学观为对象,总结《老子》中所体现的“水”之内涵,分析其“水”之哲学观,并对老子以柔胜刚的政治观加以阐释,最后分析“水”之哲学观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4.
找轨迹,看本质,动中有依据;求最值,添辅助,圆 中有提示”  相似文献   

5.
米丽娟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1):24-26,30
从生动形象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入手,借助高更的一幅哲理性巨幅油画标题提出了三个让无数人绞尽脑汁的基本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并试图从医学、解剖学、史学和哲学等角度给予回答。通过寻找答案,笔者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运用萨特的话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是博大、深邃而完备的哲学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对三个基本哲学问题作出了科学全面而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论不为中国哲学所有派别所共有,不是划分中国哲学基本派虽的依据,不能确切地为人们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因此不具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品格。“天人合一”论还有它的基本问题,即“天”的实质问题。“天”的实质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天人合一”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否定式思维方式与《老子》“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思想中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思辩途径,否定式思维方式在《老子》一书中起到了建构哲学体系、丰富古典思维理路的作用。以此为立论基础.我们重新评价了《老子》“三论”。  相似文献   

8.
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教育史学主要归属于教育学还是历史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何?具有哪些功能?怎样研究和表述才合适?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教育史学工作者应怎样顺势而为?上述问题,教育史学界的同仁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明确主张学科性质史学论、研究对象三分论、研究重心下移论、理论方法现代论、学术传统继承论、学者素养要素论、未来发展多元论,以期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推动教育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逻辑哲学中精彩的问题是复杂而又困难的,对真理理论、论证的有效性、悖论问题等经典的逻辑哲学问题的各种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加以分析,目的在于帮助那些掌握了初等形式逻辑的学生去读懂一些逻辑哲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论老子哲学的“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无”在老子道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无”是道的超验性的指称。因此,道之“生”,并非宇宙论的化生,而是出于生命的体验,其本质就在于“无”之生,是“无”之心体对万物的当下成就。以“无”为本体的“无—有”一体化运作形成道的内在结构,“无”在“言”出“有”中踏入了超验性与经验性的两难境地,而“有”对“无”的当下回归使物我保其真性。在这个结构中,“真”是“无”的内涵,“虚”与“静”构成了“无”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4.
因明是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但关于因明的逻辑性质直至今日,争议颇多。大多数文章多从佛教,论辨术等角度来看因明的性质,而忽略了因明本身的逻辑性。本文将以“论式”的发展为研究线索,透过“论式”的本质来探讨因明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一次改革的20余年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而其中非常具有时代性的,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和“姓资姓社不争论”,即国内外有些学所称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学术界就哲学的对象问题,正进行热烈的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1)哲学的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客观规律;(3)哲学的对象是人;(4)哲学的对象是思想。这些观点,有的就一般哲学而论,有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论,但落脚点相同,即都是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为中国的哲学发展指出一条道路。因此,我们虽不完全赞同这些看法,却从中受到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一元本体论。其典型的表达是今本《老子》第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直是学界的共识,本无异议。但是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该章的竹简本出现了异文,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一些学者因此认为老子是以有和无共同作为本体,其哲学是一种二元本体论。这种观点涉及到对老子哲学的根本性解读,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关系到老子哲学定性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分析老子整个文本一贯的哲学立场出发,坚持认为老子哲学是一元本体论,并非某章节的个别字句便可轻易推翻。  相似文献   

19.
对墨家思想作历史主义的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性研究,指出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主张,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渗透和影响,如墨家的“强力非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论”的演变,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文中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当代学者袁保新和吴汝钧先生对于陈康、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的老子道论研究意见,指出,讨论老子道论的进路应该侧重老子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从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理解老子道概念的多重使用意义,如此将可厘清学界对于老子论道究竟何义的争议。实际上老子以道概念讨论了存有论问题,以及价值意识的本体论问题,此两路数的命题主张是不能互为推演的。而价值义的本体论问题则能与论工夫、论境界问题合构为一整套互为推演的系统。同样的,老子的无概念亦被安置在这两套不同的哲学问题中表述,这点吴汝钧先生实已见出。存有论义的道论以及价值进路的本体论义的道论的解析架构,将不仅有助于解析老子的哲学系统,同样地将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冲突之解消中发挥极有效益的澄清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