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的自觉运用和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特质同一、目标一致和价值统一的层面正确把握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在逻辑是融入的前提;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加强内容整合是融入的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学风、完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学手段和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路线是融入的关键。这两者科学地融入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效性的彰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当代大学生三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整体跃升的全局观、实践导向的本质观和自主创新的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作,健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家庭引导,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实施体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念与规则。传统大学生劳动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注不够,劳动教育形式与大学生接受习惯之间存在脱节,劳动教育“主体”的内涵与数字技术视域下的“主体”内涵出现分歧。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平衡好体力劳动与数字劳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从强化教育者的数字思维、增强劳动教育感知体验、探索混合式劳动教育模式等方面着力,积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丰富、联系紧密,“三个精神”虽然在主要面向群体、主要功能作用上有所区别,但是具有整体与部分、内力与外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劳动教育“三个精神”培育具有三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为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为其理论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为其现实逻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做到抓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主阵地,融入实习实训实践课程大环境,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深刻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对于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意蕴、推动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新时代劳动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泛化、劳动实践体验吸引力不足、推进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高校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丰富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胡皓月 《林区教学》2023,(12):95-1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现实困囿,基于“大思政”视角探索式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有效路径。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结合时代特征,把握育人导向,从强化观念、完善机制、突出实践、综合评价等方面探索创新培育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红色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精神融入高职生劳动教育,使青年学生通过劳动播种希望、磨练坚强的意志;通过劳动,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改善整体的劳动精神面貌,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内涵,总结了鲜活生动的劳动实践经验。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作用,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拓宽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劳动教育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这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加强艰苦奋斗品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要立足于劳动实践,避免空洞说教,注重在劳动中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避免单一劳动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3.
谭绵胜  谭海红 《教师》2024,(4):48-50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英语教学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融策略,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英语素材库,发现不同学段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互融切入点的差异性,找准合适的时机,开展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双体验”活动。同时,把劳动教育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使用英语的劳动游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让学生在英语应用和劳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提升劳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通过向学生传递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主力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在工作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以日常管理为依托,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为载体,以资助育人工作为抓手,构建“两融三助、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体系,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旨归说,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抵御西方腐朽思想影响,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劳动观。在融入过程中,要遵循正确融入原则,秉持政治性与学理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全面性与针对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新时代,推进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注重教学内容挖掘与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相结合,多种举措协同并进,确保习近平劳动观真正有效融入。  相似文献   

16.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劳模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思想意蕴、丰富的实践价值,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提供鲜活教育资源。分析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探究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对12所高校的近3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劳动价值认知及劳动教育影响因素方面的信息。分析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个体参与公益和社会劳动的途径缺失;个体参与劳动的意识与家庭中子女数量、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文章提出突出劳动教育的双重特点,明确“双W双H”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三体联动”考核反馈系统,以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劳动教育的全面加强,迫切需要明确其主要依托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课程,不仅在破解高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而且在全面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理论属性和实践属性,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新时代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高素质劳动者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因此,思政课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依托思政课开展高校劳动教育,需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以探寻逻辑生长点、加强经典学习以夯实理论之基、开展专题教学以突破重难点、用好实践课堂以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劳动和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一体两面,传统劳动教育存在“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弊端,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指导,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行动指南,构建“劳技·劳德”二维向度,通过课程教学路径深化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通过社会实践路径提升劳动能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涵养劳动品德。  相似文献   

20.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将这三个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和坚定中华劳动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鼓舞大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需要。应充分认识这三个精神的理论要义、内在关系及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基础,以“四观”设计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以“四式”设计结构化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体、两翼、三元”评价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