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MODIS—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广西区内2001-2013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年份间覆盖度高低变化的方向。结果表明:13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式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东西部大于中部,越往中部植被覆盖度越低;区内植被覆盖度处于较高覆被,且总体呈增长趋势;13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大多处于稳定状态;2001~2007年和2007~2013年,各等级植被覆盖度以较低覆盖度向高一等级覆盖度转移为主,且正向转移大于负向转移。  相似文献   

2.
基于V-I-AP模型的兰州市不透水面与植被盖度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V-I-AP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不透水面比例及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景观分类相比,基于亚像元分解的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并可以表征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组分构成特点;1999年—2006年,兰州市中心城区不透水面盖度和面积增加明显,而植被盖度则急剧降低,植被破碎程度减缓,植被分布聚集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数据的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吴云  曾源  赵炎  吴炳方  武文波 《资源科学》2010,32(7):1417-1424
本文以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f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平原农业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fc介于60%~80%之间;永定河上游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fc小于30%;②近8年来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只有东南部的部分农田及城市扩展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③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当年3至8月的降水总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687,该时段内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在绝大多数年份,两者的增减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临河区2013年、2017年和2021年8月份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提取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从2013~2021年间临河区植被覆盖度并按照标准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2013—2021年九年间,密等级的植被增加18.7%,中等级的植被减少3.02%,疏等级的植被减少5.68%,灌丛等级的植被减少9.65%,稀疏灌丛等级的植被减少0.35%。整体来看植被覆盖度等级为密的比例不断增加,生态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103年汶川地区的多光谱遥感影像Landsat 8 OLI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直接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汶川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然后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处理,结果表明该地区大部分区域为中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化面积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城市绿化面积可通过植被覆盖度来近似估算。本文利用2013~2017年5年的Landsat8 OL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法估算植被覆盖度,统计了徐州市5年的绿化面积。并对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划分,得到徐州市5年来绿化面积的变化趋势和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5年来平均绿化面积所占比例达徐州市总面积的80%,年平均绿化面积都超过到8800km~2,但植被的绿化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本次研究为完善徐州市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若尔盖高寒高原植被覆盖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反映出来,研究植被覆盖度,了解其时空发展变化,能够有效地评估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5年为时间间隔从2001-2016年中选取4期数据作为时间序列,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均值法、差值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的植被状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亚像元分解的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空间分异测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植被-不透水表面-土壤(VIS)三角概念模型,以深圳市2005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不透水表面比例与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区统计、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分异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景观分类相比,基于亚像元分解的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并可以表征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组分构成特点;深圳市不透水表面与植被覆盖在空间上显示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其中植被覆盖表现的聚集特性更为显著。各区的平均不透水表面比例及空间构型有所差异,受到自然条件与城市化发展方式的影响,具有成片山体的区域由于建设活动受到限制,往往显示出景观聚集性强、破碎化程度低的特征;而在具有典型自发城市化特征的区域,景观较为破碎,且空间依赖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是进行生态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以重庆云阳县为例,研究重庆山区的植被动态变化规律,利用2010-2015年期间的Landsat TM数据,对重庆市云阳县山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变化的规则性分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植被的覆盖度,利用FRAGSTATS软件从植被覆盖的形状、斑块大小、高光谱特征等方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云阳县的山区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说,植被的覆盖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云阳县的植被变化类型的面积及比例区域平稳,说明了当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力度较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轻微退化区域,需要对植被的退化区域进行相应的维护,结合自然和人为的力量,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以呼和浩特市为主要的研究区域,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呼和浩特市Landsat4-5TM卫星数字影像,以及2015年、2017年Landsat8OLI TIRS卫星数字影像为数据,通过ArcGIS和ENVI软件平台提取植被覆盖度,研究1990年~2017年呼和浩特市植被覆盖度的总体变化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呼和浩特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综合分析呼和浩特市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时间上,1990年~1995年呼和浩特市的植被覆盖度处于下降的趋势,1995年~2010年,呼和浩特市的植被覆盖度处于平稳变化阶段,2010年~2015年,呼和浩特市的植被覆盖度再次出现下降趋势,但到2017年,呼和浩特市的植被覆盖度稳步上升,有明显的改善;空间上,呼和浩特市呈现中部植被覆盖度较高,南北植被覆盖度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阿荣  毕其格  董振华 《资源科学》2019,41(7):1374-1386
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蒙古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更加凸显。锡林郭勒作为蒙古高原南端的典型内流区与生态敏感区,其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中国北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态势。本文采用MODIS13Q1的产品NDVI数据集,运用势分析法、偏相关性及残差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2000—2015年生长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生长期植植被覆盖每年以0.0021的速率缓慢增长,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比较发现,降水因子是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改善促进和破坏抑制作用并存,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改善作用的面积占34.911%,京津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等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面积占19.348%,尤其是草原露天煤矿开采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著(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4.
选取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应用GIS与RS技术,基于LANDSAT8 OLI数据和DEM数据,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汶川县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结合DEM数据提取的高程、坡向、坡度地形因子,分析汶川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汶川县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取数据依据。结果:(1)汶川县2017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3.1726%,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较好。(2)平均植被覆盖随高程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1800m~2400m高程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88.3162%。(3)平均植被覆盖度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25°~35°坡度带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3274%。(4)平均植被覆盖和坡向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东南面平均植被覆盖度最高,为75.1506%。  相似文献   

15.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集的8km的AVHRR NDVI(均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别用年最大NDVI的平均值和年最大NDVI的斜率对1981年~2003年23年间的内蒙古乌审旗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分析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降水对乌审旗植被覆盖的影响;利用1986年,1994年的TM和2002年的ETM+数据分析了乌审旗植被的主要变化类型。结果表明,这23年间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有最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地表覆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地区,二者的相关性要高于地表覆盖为耕地和乔木林地的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值分布在地表主要覆盖为沙地的乌审旗西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值分布在地表覆盖为耕地的东南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使得植被覆盖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趋势使中部一些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是在减少的,其余的地区都是在增大的,且变率很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利用2000至2009年十年间MODISNDVI数据对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采用最大化合成植被指数NDVI,通过趋势分析、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差值比较,并辅助2000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数据,综合判断石羊河流域植被变化情况,发现石羊河流域上中游植被退化趋势明显,下游以改善为主,整个流域植被退化的部分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要高于植被改善的比例,近1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仍处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250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分别获取6、7、8月NDVI值,然后对6、7、8月NDVI值采用均值法获得年平均NDVI值,利用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用退化率做出植被覆盖的变化,再结合DEM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植被覆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在3 000m以下和4 500m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3 000~4 500m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但在2000年出现突变点,2000年之后增加速率约为之前的2倍;植被覆盖在整体增加的背景下,也存在零星的退化现象,而在西部高海拔和北部较干旱的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的增加仍存在着较大的年际波动,并不稳定;相对于降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属于热量限制型生态区。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植被盖度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永芹  李晓兵  张立  李超  梁燕 《资源科学》2009,31(3):523-529
基于1991年和1997年北京市密云县的两期TM遥感数据,遥感反演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盖度,探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影响,为提高地区植被盖度、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密云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覆盖率约为66%多;总体植被状况较好,IV级(盖度介于50%~70%)和V级(盖度大于70%)植被覆盖率约为40%多;②林地、城乡居民用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变幅最大的是草地,其次为未利用地、林地;③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草地次之,耕地最低;植被盖度等级分布重心发生转移,由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移动;④中高覆盖度、高覆盖度中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对保持植被盖度起重要作用;林地面积的变化对重心转移起关键作用,而草地、耕地的波动则会影响到重心转移方向。因此,林地、草地和耕地对于保持地区植被覆盖率有重要作用,应在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坚持植树造林,保持草地、保护耕地和控制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四川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集、植被类型数据集,运用MVC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分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季节、年际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以2%/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P0.05)。1982-2006年间,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春季,四川地区植被生长季在提前,其植被覆盖度以0.6%/10a(P0.05)的速率在增长,针叶林、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等生长季提前的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类型的植被更加迅速;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只有沼泽植被的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