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论中唐骈散相争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革新,是自六朝以来骈散相争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运动,它改变了六朝以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古文在散文史上的地位,重新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形式美的文学样式,即讲究平易朴实美和骈散合一的多样统一美的古文传统  相似文献   

3.
逻辑主义理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普遍唯理语法》中的"偶性"一词为哲学和逻辑学概念。"偶性"一方面与独立存在的"实体"相对,另一方面与"属性"相对。"属性"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绝对性;"偶性"具有特殊性、偶然性、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形合和意合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组织方法,不同的语言对它们有不同的侧重.文章试从字、词、句的角度来说明"骈偶"也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合手段,以期对汉语的形合问题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四杰"骈赋不独在思想境界与哲理内涵与六朝骈赋相异,而且其骈赋自六朝齐梁之律化风尚开启以来,并受本朝律赋文风影响,较六朝骈赋律化更为明显,在用韵、格律和抒情化方面都较六朝骈赋又有不同.实为异于魏晋而独标的赋风新气象.  相似文献   

6.
骈散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骈散美学形态不同,散文以阳刚之气为长,骈文以阴柔之美擅胜;其次,骈散各有所宜,散体适宜叙事,而骈体擅于景物描写与铺排,并宜于场面气氛之渲染;再次,骈散相辅相成,骈体所需的疏逸畅达之气,明朗淳厚之风可由散体弥补,散体所缺语意典雅含蓄之美,词采鲜明突出之美,形式与声韵之整齐与和谐美,可由骈体弥补。总之,骈散结合,相辅相成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骈赋经由魏晋南北朝的辉煌发展,一直在文坛有着深远影响。至宋朝,骈赋在题材内容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宋代文人的情理世界也在骈赋中得以较为明晰的体现。颂美教化,显露出文人对朝廷的依傍;述志抒怀,展现当时文人的微妙情感;讽刺批判,透露出一种责任感;体物言情,更多的是闲情雅致。林林总总,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文学史上对骈文的批判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这是文质之争;隋及初唐,从社会功用方面批判骈文;中唐玉清代,以“文以明道”为口号反对骈文。反骈历史的嬗变反映了人们对文学观念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骈赋是唐以前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经历了句式、对偶、音韵、用典等一系列改进后,骈赋摆脱了汉赋的宏大巨丽,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其形式特征在演变的过程中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期的骈散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论述骈散文并存的必然性,其次是强调骈散文“道通为一”,第三是主张骈句与散句“相杂迭用”。这三方面内容,较清初均有明显的深化。影响有二:一是下开晚清标举效法魏、晋文的风气,二是在骈散合一的探讨中,发展了骈文文气理论,在骈文文论中“气”的概念从辞章之论发展为气韵之说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自隋代至实唐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地考查,挖掘其中反骈的发展趋势,认为,唐代反骈观念形成了于唐代初年,历经隋代的李误、王通等人和唐代初年的太宗李世民。魏征以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卢藏用等人,其主要的特点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学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反对有骈文所形成华丽浮靡的文风。这种观点对唐代古文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戴静 《文教资料》2011,(36):139-141
东汉公文的骈俪之风.肇源于西汉武帝时期。以歌功颂德、劝百讽一为目的的汉赋在西汉中期发展到鼎盛,特有的雄风演变到东汉,趋于华丽,之后愈演愈烈,到汉末形成一种骈俪之风,用典故。求对句,重华风,成了后代骈体公文写作的滥觞。时代背景、帝王喜好、文学创作大环境等原因综合促进了东汉末期骈体公文的形成。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代的公文写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也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骈中堂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的传承人,他的生活经历和说唱生涯是沁州三弦书在建国后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传承的变迁、不同时期说书人的沉浮以及时代给予三弦书的“待遇”,引发出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中的再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初唐骈赋在文学史上因其彩丽的形式、卑弱的气格和颂美背雅的文风多为后人訾议和忽视。但实际上,初唐骈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司和哲学思辨色彩。本文试就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及其成因作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17.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8.
魏晋之际清谈的盛行对论文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萧梁时期是骈体论文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南朝的繁荣,北朝的论文创作却极为贫乏,留存至今的论文寥寥无几。骈体论文因受声律和对偶等形式限制,要在逻辑论述上与散体角胜,常须借助排比句式,以疏通文气,增强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角度进行对韩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状况的分析,阐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从文化角度进行对韩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不是任何教学价值的附属物,不是既定教学价值的分享者和发现者,而应是教学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当前,教学的价值自发主要表现为教学的价值游移、价值错位和价值虚无。多元教学价值的时代,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价值立场、增强教学价值的自信、积极推动教学的价值创造,从而铸造自己的人格,形成自由的个性,将教学提升到崇高的道德水准上,展现教师应有的德性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