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00后”群体社交呈现出与亲戚疏离和依赖网络圈子两种并存现象,本研究旨在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解释与探讨。【方法】主要采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在思辨过程中借鉴了现象学的两个“形式结构”分析思路:(1)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结构;(2)在场与缺席的结构。【结果】网络圈子依赖的原因包括情感寄托、人-网社交个性化、线上社会资本的积累。断亲疏离的原因可概括为:从血缘到趣缘的关系嬗变;亲辈的物理分离;逃离初级人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依赖与疏离只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年轻世代社会交往的一体两面。【结论】网络世代依赖网络圈子、疏离亲戚圈的行为有其时代性、合理性、同一性。他们远离具有成熟社交规范和稳定性的熟人圈子,投入社交伦理规范尚未建立、具有流动性的网络圈子,又必然伴生一系列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宇 《青年记者》2016,(15):16-17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能力,使得天南海北的人基于某种共同的需求、兴趣、价值观等聚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社群,如论坛、贴吧、QQ群等。微博打破时空限制使陌生人之间可以便捷交流,微信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助下让人们连接得更加紧密,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社群的发展。社群经济已成为当下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风口,将深入影响诸多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深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的格局正在重构。社群经济思维能给媒体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出版业在社群营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出版业发展出了三种社群营销模式:出版企业自建的社群营销模式、第三方垂直经营的社群营销模式以及读者建立的非营利的社群营销模式,但出版业在进行社群营销中也存在着社群活跃度不稳定、转化率不高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对此,出版业在社群营销中应提高入群门槛,开展多种社群活动;对于不同的图书遵循“一书一议”;推动营销部门改革,促进跨部门合作;拓宽社群运营思路,尝试多种变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的讨论尤其激烈,从而引发了一场拷问社会道德良心的全民大讨论。如今,我们已由传统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异常严峻的现实话题。社会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的命题对应于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熟人社会",是指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缘、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私人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7.
社群档案是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加强社群档案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拓展档案工作职能。但是,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面临着物理困境、文化困境、理念困境和身份困境。国际档案界对于社群档案认知的变化启示我们:在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社群成员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档案学者的“过程向导”与“前端指引”愈发关键,社群档案价值形态与社会包容度息息相关,应积极倡导合作。因此,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进一步建设社群档案,应立足于社群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打造社群档案“联合体”,追求学科融合发展,发掘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为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关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对于在信息与知识两方面皆有较高需求的考研群体来说,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尤为关键。基于扎根理论,本文从人与技术互构的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考察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实践和交往互动体验。研究发现,考研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特定的内在需求和技术想象进入微信互动情境,并通过互相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过程完成“考研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产生的获得感与约束性,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赋能性支持,二是抑制性支持。赋能性支持包括功能型、情感型和关系型社会支持;抑制性支持表现为数字囤积、可见性隐忧和焦虑共同体。社群成员可通过数字规避、数字隐身和数字离场等形式进行利弊权衡和关系调适,以此来缓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洋 《新闻记者》2023,(4):14-25
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语境中锚定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职业意义。透明性展演的脚本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闻社群价值观的土壤中,具有明确的道德倾向和实践指向,通过常规化的叙事将新闻业的“意义之网”编织地更加绵密坚实。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种名为"夸夸群"的新型网络社群进入大众视野,以高校夸夸群为代表,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现实与网络身份的不对等、求夸与夸赞信息的持续流动、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建群之后,夸夸群的发展动力主要有三点:建立群体规范、建构身份认同、形成社群文化;但对于夸夸群而言发展动力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最终演变为一个普通的闲聊群,失去了原初的功能意义。未来,夸夸群会被层出不穷的更多新社群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5)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缺陷在于忽视了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双重逻辑下人们结群结社方式的变化,即网络社群的出现。网络社群不仅是一个关于社会现实的实体概念,也是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重构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起点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新闻界》2005,(5):75-76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v)是互联网上人们因某种需求而聚集的场所或群体,是“围绕着共享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虚拟社群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般认为,虚拟社群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情感表达、性心理、娱乐心理和黑客心理等几方面.但随着网络社群服务的不断延伸,消费信息的交流成为虚拟社群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虚拟社群中的消费心理也是网络社会心理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实在性与交流情境的虚拟性所构成的消费心理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分析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的特征,来探讨消费心理的似真性,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及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剧本杀推理游戏深得青年群体青睐,并在其广泛参与中型构出一种新的趣缘社群。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究竟如何铺陈是文章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对青年剧本杀网络社群进行学术考察。【结果】发现新媒介技术将青年的趣缘社群叙事从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抽离,产生了“脱域”的虚拟体验场景;社群内部话语形成了文本意义盗猎与生产、仪式化与规范性行动,以及寻求游戏身份认同等的逻辑表征。【结论】以剧本杀为例所建构的青年趣缘社群的话语实践,在为青年疗愈情感、丰富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仅引发了情感依赖,而且也在“游戏化”的梦境中异化了青年的主体性价值,亟待进行理性引导与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14.
“补偿网络”: 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补偿网络”是作者在讨论我国新闻改革过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分析中,作者受到传播社会学研究的启发,感到我国正在展开新闻改革,触及到一些新闻体制的基本点,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形态;由于这种资源形态的变化,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它所构筑的现实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补偿网络”概括的就是这种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分配的形态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形态和关系在新闻媒介内容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老年微信群是老年传播与健康传播的重要交叉领域。本文选取北大医学部1973级某老年微信群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成员通过转发外部链接来制造社交货币和进行声誉管理,老年微信群通过互相赞美进行情感交换和塑造社群黏性,老年微信群内存在着显著的“中心—边缘”型的圈层结构,老年微信群的希望谣言扮演着重要的信息粘合剂和社群整合作用,对老年社群谣言传播存在第三人效果效应。  相似文献   

16.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分配格局,数字技术成为话语中心,邀约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浙江省正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数字浙江”邀约政府和公众两大舆论行为主体,形成以“智慧大脑”、理论传播平台和“浙江青年说”为媒介中心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样态,反映了媒介技术邀约下“政府-公众”关系的意义共建。在此,作为中介的数字媒介技术,组织起“两个先行”议题的叙事方式,将政府和主流媒体升级为社会关系组织者,将传统媒介再媒介化,使政府与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构建起共富创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语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乡村儿童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的主体转向,反思儿童与媒介、文化的互构主体关系。【方法】本研究以HL村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观察法,在线考察网络社群互动内容。【结果】研究发现:网络社群成为乡村儿童交友的新型渠道,为乡村儿童参与“吵、斗、合、玩”等社会交往行为提供了新的空间。【结论】乡村儿童的网络社群交流增强乡村儿童自身的本体安全、获取社会资本,并再嵌入媒介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儿童本有的能动性。儿童成为在传播关系中参与文化创造、建构社会意义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元话语行为。和传统百科全书依靠专家学者命名不同,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络社群的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命名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社群一方面通过约定达成“命名政策”等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政策”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监督和惩罚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正是基于上述“社群约定”、“社群监督”、“社群仲裁”和“社群博弈”等四方面,维基百科全书建构起其“自组织命名机制”。论文融合“自组织创新制度”和“博弈策略分析”的理论视角,在既有主要是从分析哲学和批判理论研究命名的传统之上,开辟了以社会过程视角揭示命名政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情境崩溃理论出发,将“仅三天可见”视为微信朋友圈情境崩溃后的情境再分离的用户实践,探讨情境崩溃之后“再分离”的过程和策略;同时挖掘中国社会情境的关系内涵,把中国人的脸面观和关系逻辑纳入到处理情境崩溃的具体实践之中。这种情境崩溃与情境再分离在中国语境下,不仅仅是社会情境意味的自我呈现问题,更是关系情境中的关系建构、关系中的自我建构和脸面建构的问题。研究发现,“仅三天可见”作为一种技术装置,赋予了用户改变情境定义和自我呈现的可能性,也赋予了观众对新的情境定义和人际关系理解和接受的可能性。用户通过对“仅三天可见”的创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确定、自我与角色的分离、熟人与陌生人边界的确定,从而缓和了情境崩溃引发的冲突,实现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维持”倾向与脸面的修复,也引发了关系中的自我变化和对熟人关系的重构,从而使得“仅三天可见”作为一种情境再分离在中国语境下是一种社会-关系情境的再分离。文章最后讨论了“仅三天可见”作为技术可供性与用户创造性实践的中介,将作为宏观的加速社会结构和行动者对技术的中介使用的能动性连接起来,在社会-关系情境中,实现了结构与行动的松散耦合...  相似文献   

20.
牛鸿  刘C 《大观周刊》2006,(45):8-9
摄影QQ群,媒体人QQ群、DJ美女家庭……网络世界里的“群势力”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他们在网络与现实世界里交替游走,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社交生活方式,浪漫携手、郊游爬山、体育锻炼、美食FB、聚众K歌、宠物比拼、商务交流、公益活动等,构成了现代都市又一道别致的风景——都市丛森群居部落的别样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