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钰涵 《今传媒》2023,(4):52-55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局限于传统舞台且单一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流量明星的追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河南卫视系列春晚,打破了电视文艺晚会的传播瓶颈,成功“出圈”,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河南春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持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并合理运用了文化符号和先进技术。河南春晚的成功也给其他同类型电视文艺晚会如何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首先,应从受众思维出发,唤起文化认同;其次,应从内容创新出发,推动文化传播;最后,应从媒介融合出发,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何星烨 《声屏世界》2021,(10):43-45
2021年河南春晚上演的《唐宫夜宴》舞蹈,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媒介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受众与表演者同处一个情感共振场,而且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种让春晚潮起来的传播方式,既吸引受众观看又进一步唤起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还带动了线上与线下相关内容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2021年的开年,河南春晚关键字迅速在各大网站刷屏,无数网民纷纷对河南春晚的节目进行观看、点赞、转发.河南春晚对于文化的创新,真实地还原了大唐之美;对于技术的创新,让传统太极和现代航天梦交相融合;对于热点时事的创新,将抗疫精神巧妙地融入在河南豫剧当中,真挚大胆的创新精神使河南春晚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4.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越采越受到旅游观光客的追捧,但是很多民俗旅游开发中都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展示.使得整个旅游过程乏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效益很难提高,本文以“锦里民俗休闲街”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民俗旅游文化的展示,促使我们大多数民俗为主题的旅游提高竞争力以及品味,同时对我们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观众审美疲劳出现和选择机会增多,央视春晚也在积极地进行改变,从过去一家独大的情况转变为了如今的百花齐放。鉴于此,本文以尤溪台主办的2015羊年春晚为例展开研究,探讨与分析尤溪台办春晚的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与改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其未来举办春晚的有序性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央视羊年春晚落下帷幕,本届春晚各方反应平平,收视率亦同比有所下降,春晚在"年年办春晚,年年有争议"的困境中挣扎许久,并且还有持续办下去的趋势。本文基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羊年春晚为样本着重研究以下问题:春晚能够满足受众的哪些需求,当下在满足受众期待中春晚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7.
席赞 《现代视听》2011,(12):31-35
面对新媒体的传播格局,尤其是网络春晚的冲击,近年来央视春晚略显疲态,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命力。除了颇受关注的收视数据外,在民族精神、节日庆典、国家形象等方面,基于其特殊的媒介身份与价值,央视春晚拥有网络春晚难以替代的优势。参考网络春晚的经验,央视春晚可从节目制播、话语呈现、民族文化等层面突破常规,担当起中国最大电视平台之上最知名公众节目应有的职责,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合一,传播欢乐与关爱,维系国民情感与信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实现价值的延续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王鹏民 《新闻传播》2014,(2):137-138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不同,仪式观更加注重意义的生产和传递。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典型的媒介仪式,具有明显的仪式传播特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更新,观看春晚的仪式渐渐地不仅限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而拓展到网络媒体上,更成为了一场网上的讨论联欢。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及转型,“文化建设”开始进入城市规划的核心舞台。与大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发展资源助力城市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信手拈来不同的是,各县级行政单位所代表的中小城市在文化发展上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束缚,表现出了相当的路径一致性,即构建“多馆合一”文化场景。文章立足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明晰县域“多馆合一”发展路径的生成逻辑,并引入“文化场景”理论以审视“多馆合一”的场景构建优势,探究以“多馆合一”为代表的县域文化空间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11.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14.
袁月  朱锦程 《视听》2021,(7):46-47
本文利用个案分析法,以《唐宫夜宴》为例,分析粉丝文化产生的背景、传播特点以及粉丝群体的价值取向,探讨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文化对粉丝文化的引导路径.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粉丝文化,培育青年群体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同时,引导粉丝群体在吸收传统文化优秀内核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文化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中将"扶不扶"焦点话题在舞台上呈现,该小品的舞台语言特色鲜明,值得学习和借鉴.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喜剧幽默色彩贯穿始终;艺术夸张成份、层出不穷;遣词造句方面话里有话.该小品舞台表现力上将多重语言元素融入其中,促进节目更具有张弛力、感受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除夕之夜看春晚”曾是一道全民狂欢的视觉盛宴.然而,网络时代的春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表现有观众审美心态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冲击、其他各种形式的春晚层出不穷等.把脉当下“春晚”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取材要广泛,内容要贴近生活;二、提升艺术品味,多从正面去弘扬主流价值观;三、多一些原创的语言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5G时代的到来促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方式、接收信息习惯、内容偏好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变化,对于传统电视媒体内容生产机制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现实要求.本文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与元宵特别节目作为研究实例,结合当前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上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围绕聚焦文化主题导向、采取融合创新策略、构建新型传播矩阵、强化科...  相似文献   

18.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娱乐和狂欢的热潮进入到降温期之后,如何更好地将内容表现与受众心理需求进行结合,造就兼具经典性、观赏性的节目,成为综艺节目发展再次面临的重大问题.《我要上春晚》栏目以特定平台为基础,以看似短效的资源萃集方式,为我们隐隐预示了当下语境中的视域期待和对大众文化审美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