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宇宙的兴起,带来了一场链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创造更高维度感官新世界的数字革命。在这场数字革命中,元宇宙赋能数字内容生产,潜藏着数字内容人才培养的新机遇。元宇宙视域下数字内容人才培养何以必要?又何以可为?对此,应从内容生产、运维策划、审美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三维升级。一维是内容原创力升级:从“文化资源的深耕人”到“内容设计的生产者”;二维是数字运营力升级:从“内容平台的运营者”到“数字运维的策划师”;三维是审美感知力升级:从“交互产品的设计师”到“意境创造的美学家”。通过三维升级,致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学科共同体、联盟化人才培养聚合链上探索创新数字内容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2023年,在国民经济整体回暖的背景下,传媒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产业规模实现主体性增长、内容市场减量提效效果显著、智能化生产热度提升、内容出海模式创新、经营赛道入局电商直播等诸多新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平衡、对新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算法监管力度不足、体制机制改革滞缓等现实难题。未来,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加强行业监管并积极共建“一带一路”,从而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实现高质量、均衡规范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元宇宙将为其带来的可能性与进路。在元宇宙“未来望向现实”的视角下,媒体深度融合有其“应为”与“可为”,即通过抓住窗口机遇期的战略布局,推动互动型媒体向纵深发展;通过打造空间媒介,扩展内容产业链,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传播活动的“再组织”,主动担承起社会关系组织者这一职责,进而实现主流价值的引领与社会共识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周慎 《新闻记者》2023,(6):39-45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能力增强,文本间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引发新文本间性问题。人工智能获得并逐步巩固其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这直接带来由于生产主体不同而生发的“人类生产文本”与“非人类生成文本”之间的文本关系;在“非人类生成文本”的生产流程与机制中,存在提示文本、生成文本与现象文本的文本关系;而根据文本性质与生成功能的不同,在“生成文本”中存在“基础文本”与“对齐文本”,在“现象文本”中存在“机械文本”、“共创文本”与“再训练文本”的文本关系。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内涵、结构与表征,将对中国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精准构建与监管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出版企业应基于数字内容整合产业链,从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产业分工合作的角度出发,调整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工和生产。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适应数字出版的特点,通过合作转变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构建行业通用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内容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构建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内容运营模式,通过数字内容服务打通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智能革命给传统生产关系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出版业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的内容生产业态、传播形态、受众消费模态的创新之路。面向未来,出版业如何顺应趋势、应对挑战,需要出版人不断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本文研究的重点,即探究如何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产业体系,找寻出版业态重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出版时代,出版的本质由“publish”变为“communicate”,即由单向发布变为双向乃至多向沟通,图书的交付从单一的产品实物交付变为多样化、层次化的内容交付,而内容交付的本质是思想的有效到达。因此出版单位必须明确从实物交付到内容交付在价值、场景、渠道以及用户体验方面的变化,并围绕内容设计增值服务,做好内容的场景化演绎,推动交付渠道联动,构建多元化交互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思想的有效到达。  相似文献   

8.
方卿  丁靖佳 《中国出版》2023,(10):17-22
研究主要讨论了数字出版的属性、本质和特征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数字出版的属性应为出版发展的“新阶段”而非“新业态”;数字出版的本质为“商业形态的文化建构”,区别于纸质出版阶段,数字出版的本质更强调新经济下的新文化建构,即借助数字经济实现数字文化的选择、传播与传承;而数字出版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出版内容生产智能化、出版内容管理去中心化、出版内容分销“流量化”,其在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字出版本质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董子铭  杨凯 《当代传播》2023,(2):104-107+112
西方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与中国的传媒实践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相遇,从追求效果提升的实践应用研究到审视数字助推意向与伦理的技术哲学阐释,数字助推的研究视野存在着“框架”与“座架”的双重维度。作为“框架”的数字助推需要在默认选项设置、容错机制设计、即时反馈、理解权衡、复杂选择结构化和动机成本显著化等助推原则的运用中注重细节和力度的把握;而作为“座架”的数字助推则揭示了技术与人的认知行动之间的相互调节。数字助推技术意向性地设计了用户的行动脚本,因此也需要助推者通过将技术道德化的努力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文领域研究范式的巨大转变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升级,数字技术为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的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技术活力,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记忆建构等领域带来新的工具价值。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视角解读“威尼斯时光机”的实践逻辑,剖析该项目蕴含的档案记忆形式再生产、内容再生产、意义再生产内涵,阐明“威尼斯时光机”对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启示,对进一步推进档案记忆工程、深化社会记忆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数字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让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业态,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成为行业发展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目的】文章探讨传统出版企业在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转型是思维的革命,而不是转行到其他行业,同时就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转型升级思路不够清晰、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营销策略理念落后,给出了实践过程中的总结和应对方法。【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品牌优势;分清转型升级中的“变”与“不变”,坚持“内容为王”;借助外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编辑综合素养,构建人才队伍,实现全社一盘棋的良性工作机制;实现编辑和发行人员角色的相互融合。【结果】【结论】希望通过这些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同时实现新的突破,开创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为了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在不断地探索新阅读时代数字产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面对大量的数字内容资源的数据转换和资源加工工作,人工干预的工作过多,带来工作量的急剧增加,有些数字资源内容投放到市场上的时机稍纵即逝,各出版社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能够保证更加快捷、准确地生产出来不同形态的数字产品,不同数据格式的数字内容,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从时间节点、用户使用与内容生产等方面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界定性特征。广播在旧媒介范围内属于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由专业人士负责内容生产;之后经历了互联网的第一代媒介到第二代媒介,广播在传播技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在不断演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广播APP在突破了旧有传播范式的基础上,更是在知识付费、线上收听、线下体验上寻求内容生产多元化、受众需求精准化的策略。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于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从"广播"走向"窄播",走向定制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生产模式从“相融”到“深融”,经营业务由内容提供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跨领域融合构建丰富多元的“出版+”业态,并逐步畅通数字出版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当前,数字出版业呈现“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市场格局,数字版权与价值认证体系亟待完善,同时面临技术交融、行业脆弱性上升等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语境下数字出版业的创新路径:完善数字出版业顶层设计,延展数字出版业发展空间,重塑数字出版业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5.
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为了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在不断地探索新阅读时代数字产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面对大量的数字内容资源的数据转换和资源加工工作,人工干预的工作过多,带来工作量的急剧增加,有些数字资源内容投放到市场上的时机稍纵即逝,各出版社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何能够保证更加快捷、准确地生产出来不同形态的数字产品,不同数据格式的数字内容,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古籍出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当前古籍数字化成果初具规模,日益成熟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为古籍内容价值的再发现、再利用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文章通过阐述数字人文为古籍出版内容增值所带来的新机遇,指出古籍出版可以进一步通过统一的内容获取机制、集成化的内容管理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内容利用方式来增进古籍数字内容的价值实现,古籍内容数据要素潜力的挖掘与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古籍出版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城市台遭遇“四级办”以来的第一次结构性危机,最终借助民生新闻,成功突围。当下面临互联网带来的困境,城市台再次遭遇结构性危机,亟待实现第二次突围。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行业跟踪,发现一些城市台正试图从内容创新、活动营销、媒体融合和机制再造等方面发力,具体路径有“借助品牌节目以点带面”,“透过活动营销构建产业圈”,“通过媒介融合实现屏网地三者互动”,“通过机制再造使人才管理和内容生产市场化”。从这些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台可望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高素质的现代新闻工作者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而学点古代文法很有必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六义”,即六条写作的要求:一是“情深而不诡”,即感情深挚而不虚假:二是“风清而不杂”,即思想健康而不混乱;三是“事倍而不诞”,即事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直而不回”,即意义正确而不含糊;五是“体约而不芜”,即风格简练而不芜杂;六是“文丽而不淫”。即吏辞优美而不矫饰。这六条写作标准,既包括了对内容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形式的要求.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维超 《出版科学》2016,(6):102-106
经过技术驱动、渠道与平台驱动的发展阶段,基于优质内容资源的创新服务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背景下,台湾数字出版内容从“生产—分发—消费—反馈”等环节全面发生转变:交互式的内容呈现形态、内容产品的多介质延伸、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生成与传播机制,以及优质内容资源的服务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20.
点击传媒     
《新闻天地》2007,(8):47-48
加大宣传力度 深化报道内容——评湖南日报对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报道;坚决摒弃低俗、媚俗的报道;“权威发布”不权威;内容走偏 主题受损;弥合裂痕 重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