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却“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在评红时曾多次提到曹雪芹“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据他称:红楼梦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回目。只因他念可卿“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且此二件事,又非“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意令人悲切感服”,所以命曹雪芹删去此回。而曹雪芹果真“大发慈悲之心”用“史笔”“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其实,曹雪芹以“慈悲之心”,含丽不露的“史笔”来处理笔下人物,不仅此一端。看到这一艺术特色的也不只是脂砚斋。佚名氏在其《读红楼梦随笔》一书中,他历数了《红楼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按天罡地煞之分为梁山英雄排定了座次,《红楼梦》以正册副册之别将红楼女儿纳入"警幻情榜"。从"英雄座次"到"警幻情榜",不难看出曹雪芹对《水浒传》创作方法的学习与继承。但他在学习中有发展,继承中有创新,摒弃修正了"英雄座次"在小说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警幻情榜"便呈现出与"英雄座次"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彰显着独特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纪永贵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55-61,91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组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判词至今没有发现它的真解,使读对秦可卿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误解。“护花主人”王希廉有“秦氏不足论”的评述,“太平闲人”张新之有“以‘国风’正贞淫”的评述。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曹雪芹创作秦可卿这个人物,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他赋予秦可卿什么使命?笔利用‘红楼梦》书中提供的方法,发现了秦可卿判词真解,解答了这些问题,进而解开了围绕秦可卿的谜团。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10.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以"情"为主旨的角度入手,谈了宝黛之情、祖孙之情、主仆之情、朋友之情、博爱之情等,得出"情本思想"贯穿《红楼梦》全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经过《百家讲坛》的播出,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刘心武先生之“秦学”是脱离《红楼梦》原著的内容和艺术原则去解所谓之“谜”,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并没有抓住《红楼梦》的真正主旨和内涵。因此,刘心武先生之“秦学”是在走回头路,而且在研究中存在很多失误,尤其是在秦可卿身世之解方面,刘先生存在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大旨谈情”,但是不同的人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对于“情”的描写和表现?在这种描写和表现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心态,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曹雪芹在经历过人生和时世的犬转变之后,有的是对人情的悲悯,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追认和坚守。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红楼梦》这本奇书再次掀起高潮,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首先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策划“红楼梦20年再聚首”,下全国“通缉令”,寻访红楼人物扮演者的下落;其次是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开讲,语不惊人死不休,揭秘秦可卿;再者是《红楼梦》要重新拍摄,导演已经锁定,俊男美女云集,进行全国选拔。  相似文献   

18.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金陵十二钗”中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且结合“诗后又画了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一人物结局的暗示,构成了作者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设计。本文主要从《红楼梦》中赋予她的判词着手,结合秦可卿的身世及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于更全面了解作品中对她描写的思想内涵所用。  相似文献   

19.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