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2.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立场,继承了中华民族和合文明观的文化基因,賡续了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动实践,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蕴含着释放文明正能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论、坚持平等对话与僭越文明优越论相统一的立场论、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促进文化认同相统一的方法论、秉持和而不同与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关系论,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治愈各种“文明病”开出了中国处方。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应积极践行多边主义、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重文明传承发展,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打破阻碍文明友好往来的壁垒隔阂,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属性,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推进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面对人类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明确现实指向,既有力回击了西方中心主义逻辑,又直面当代全球治理困境。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深化世界文明合作、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廓清了文明迷思,表达了中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见该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并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6.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世界交往思想、共同体思想等从唯物史观发展而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通过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深入挖掘,一方面能够明确该思想提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消除各文明隔膜、偏见和冲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多样、平等、包容发展助益甚多。  相似文献   

7.
"交流互鉴"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核心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当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2019年的众多外交场合中,"交流互鉴"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加深,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所贡献的重要理念之一。"交流互鉴"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和把握文明发展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策略,中国旨在树立文明交流的新典范。中国能够发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来保证多元文化意义下的"交流互鉴",不断挖掘内在的价值底蕴,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21,(6):58-61
当今时代,全球运输和通讯网络的快速扩张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这一趋势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如此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不同文明间对话交往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视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为指向的跨文化交流研究在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减少文化壁垒及冲突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西方流行的社交短视频内容、平台和传播方式作为研究范本,探讨跨文化交流视角下短视频心理空间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导言》中说:“文明史只是重构历史的一种方式,是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要求,可以说是体现了文明史的精髓。因而,“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邓小平语 ,1983年 ) ,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历史教育要“面向世界” ,意味着必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1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语,1983年),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历史教育要“面向世界”,意味着必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建校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发挥着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作用,致力于“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在这所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焕发青春活力的高校,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的运用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多样化利益平台;必须以协商对话为交流机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形成和治理能力发展;必须注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国际理解与认同。最终,应促使全球朝着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公平、环境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2014,(21):45-45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现阶段,由“西方中心论”思维方式所主导的全球交往方式已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但在思维层面对当前人类全球性交往进行价值规约,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路径指向。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革命:一是文明由对抗、冲突走向交流、互鉴的理论革命;二是现代化道路由一元决定论走向多元共生论的道路革命;三是价值理念由单极独断论走向多元开放论的价值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区别于“西方中心论”且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理论和思维方式,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文明共存共荣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景。同时,如何实现文明共存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语境中深刻阐明了文明共存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能否共存依赖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文明共存应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第二,文明共存应以一定的交往活动为中介。我们若要实现文明共存,现实地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一方面毫不动摇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结构维度看,包括不同文明特色论、东西文明互鉴论、文明冲突超越论、文明进路多样论等内容;从叙事维度看,采用了贴近现实、根植历史、面向未来、体现辩证思维等方式;从特征维度看,呈现了追赶时代潮流的世界全景透视、体现主流价值的人类命运关怀、注重自身发展的自觉自信精神、兼济共赢发展的共建共享愿望等特性。全面审视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而且对回应和澄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非控制性提供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文明视角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需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文明转型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去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文明转型的中国方案,实质是构建一种新型文明观。新型文明观新在人类优先的理念,新在以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共赢为内容的公共性超越资本逻辑的私人性原则和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原则,新在以共赢多赢原则取代零和博弈的你输我赢原则,新在以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包容、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固化论、文明隔阂论。这种新型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文明力量,为世界向何处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