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日复仇主题的经典剧目,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在复仇动机、复仇意志以及复仇结局方面都表现出类同点。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复仇文化的共性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执行者的动机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元杂剧《赵氏孤儿》演绎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复仇行动。在这场以血肉铸就的复仇行动中,作为悲剧最初受害者的赵武既置身事外,又参与其中,其形象有着深刻的复杂性,与作品所要传达的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它其中的民俗元素的考量就应该从舞台表演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民俗对元杂剧的舞台欣赏和剧情的情节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它其中的民俗元素的考量就应该从舞台表演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民俗对元杂剧的舞台欣赏和剧情的情节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玎玎珰珰盆儿鬼》是元杂剧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关目的安排,曲白语言的运用,以及其中包含的民间鬼神观念和民俗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民间倾向。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20,(6):50-58
2019年张扣扣复仇杀人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舆论透露出长期存在的一种复仇观念,即中国传统法律和伦理似乎对复仇持一味的宽容和支持态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事实上,不仅中国传统国家法从先秦时期就明确禁止私相仇斗,伦理中对复仇亦有丰富的限制因素。从复仇最为契合的"义"观念出发,既应看到"义"对复仇行为的肯定,也不能忽视"义"从动机、对象、手段、地域、程序、范围、决策者等多个角度对复仇的限制和界定。唯有全面认识复仇中的"义",才有利于法义并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元杂剧多采用民俗纠葛构建戏剧冲突,尤其民俗信仰组成的民俗纠葛所构建的心意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悲剧中都有统一的中心冲突,创作者用民俗信仰组成纠葛来构建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传统的民俗心理特征,为元杂剧艺术的民族化灌注了生命。  相似文献   

9.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民俗文化在总体上具有开放多元和崇尚娱乐的特点,这些取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肯定了娱乐的独立性。元代民俗风气赋予了戏曲以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元杂剧实现了雅俗的统一,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直接执行者的身份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家"制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历史剧佳作纷呈,其作品主要以春秋诸候争霸、各代宫廷忠奸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历史作平台,艺术地再现了鲜明的复仇意识与爱国情结,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寻绎与张扬。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婚恋关系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婚姻恋爱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既自由主动又忠贞专一,既富有斗争精神又具有妥协性,既富有理想色彩又具有现实性。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原因,在于元代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元代社会意识形态中性别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元杂剧作家思想观念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揭示复仇母题在《铸剑》,《伍子胥》,《复仇》三篇小说中形成的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考察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情节模式和叙述模式来处理复仇母题,最终达成对传统复仇文本的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共同颠覆;分析复仇母题与三者文本深层结构以及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把握复仇母题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趋势和现代作家整体性文化心理的变迁。最后,文章尝试进一步考察复仇母题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变化,从而梳是出一条复仇母题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当代演变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其次,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其三,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其四,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其主题才会如此绵延广远。  相似文献   

18.
鬼灵为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可分四种基本方式。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1、有助于冥狱、暴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体现出中国式“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问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4、母题的“劝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恩恩怨怨的情感激流,鼓动着多少人的热血清肠。武侠小说中的复仇描写更是翻空出奇,惊心动魄,令人动情而神往。萧逸曾指出:“一般的武侠小说常常流入一个俗套,就是:‘仇杀——孤雏余生——练成绝艺——复仇——坏人授首’这样一个公式。”此语出自张国桢《侠是伟大的同情——走访萧逸》,[1]而更早些欧阳莹之《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评介》一文则已指出:“武侠小说体裁特别适宜于写快意恩仇一类的题材。”[2]可见复仇之于武侠小说惯套,早已引起人们的共识。然而,武侠小说中的复仇描写虽说承继了传统复仇观念对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括了鬼灵为成功行使复仇向助己者酬恩的四种基本方式。认为1.该母题生成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助于冥狱、冥报观念的确立;2.该母题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式的“好人向坏人复仇”的民族特色,解决了受害弱者如何在冥间成功复仇技术方法上的问题;3.母题为复仇的正义事业增添了侠义色彩,侠义又通过信义、情义使冷血铁面的复仇鬼灵常有人情味儿;4.母题的“奖善”取向试图鼓励社会众生赞助复仇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