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以多种形式蕴含其中,但是很多教师只看到“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这样的专题性简要介绍,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多将其安排在课尾的欣赏拓展环节,教学时间短或者一带而过,导致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学习的浅表化。基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以深度学习路径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挖掘和扩充...  相似文献   

2.
数学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也是敦促教师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依旧沿用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数学文化的渗透,长此以往不仅阻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还会制约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深入讲授数学史等方式,带领学生追溯数学的根源;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传统的数学游戏,拨开数学学科的迷雾;可以在课堂授课中运用数学典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深度教学是不同于浅显化教学的新兴教学模式,提倡从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的理解.为响应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号召,践行初中数学大单元深度教学举措,保证数学复习课教学效能的提升和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文章先简要分析了初中数学大单元复习课深度教学的内涵与价值,然后归纳了可用的深度教学策略,提出了精心调研明确大单元复习目标、系统梳理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变式引导挖掘大单元深层内核等建议,希望能为初中数学大单元复习课的组织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沟通数学与人文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学应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数学史与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在数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文章为解决传统数学教学“重练习轻文化”的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本质,发现数学史融入课堂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5.
复习课是对过去所学内容展开复习的一类课程.上好复习课对于巩固学生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积极意义.自《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发布以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此视域下,复习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知识基础,还要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文章论述了复习课的内涵及教学原则,同时结合初中数学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优化策略,指出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复习框架、创新复习教法、整合复习资源等多种手段在复习课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希望为优化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的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国际研究小组(HPM)成立后,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改善和发展数学教育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文中就HPM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实施措施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静 《山东教育》2021,(10):54-54
数学史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借助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渗透教育十分重要。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穿插了很多数学史料,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数学就是由一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组成的,对于数学史的内容“置之不理”,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的枯燥。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很有必要将数学史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以此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情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一直是新课改的一个薄弱环节。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即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归类与对比,使之形成系统,并通过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目前,很多教师对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重视不够,大多数单元复习课是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一直是新课改的一个薄弱环节。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即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归类与对比,使之形成系统,并通过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目前,很多教师对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重视不够,大多数单元复习课是“炒冷饭”,有的甚至是“题海战术”,致使师生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了高职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三种途径:加强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于高等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史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借鉴相关理论,基于内容条目、融入方式和认知水平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分析讨论了2019年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呈现情况.结果表明:新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内容丰富,但不同主线下分布不均衡;数学与生活、科技的文化融合程度高,但与数学史的融合程度低.建议教材关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与数学文化的整合,均衡数学文化分布,提供丰富、多样的情境,变更设问角度,深化数学史融合程度;建议教师重视旁注式数学文化内容的呈现,探究多样的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路径,避免数学文化的工具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以数学史料中概念本质与教育价值分析为核心,落实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从评价角度分析,小学教师将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促进教师数学素养提升,在三个维度上有所表现:树立发展、联系、辩证、应用的数学观,理解蕴含数学知识中的文化育人价值,塑造人文性数学课堂的教学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已成为数学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大家普遍认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史的研究视角获得了拓宽,认识到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方面,对学习数学的重大作用.并且由此证实了“数学学科本身就与数学史相一致”的基本认知.本文选取数学教育中数学史的渗透研究作为题目,具体探讨中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概述了数学史的价值内涵;分析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设计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应关注3个主要课题:(1)应如何评价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及其教学效果;(2)是否为教师开展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创造了必要条件;(3)为了达成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数学史记录了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记录了数学家和爱好者探索数学知识的事迹等.同时,数学史还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合理融入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传承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要重复课本的知识点,更要以知识或者题目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文章基于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数学(理)第11题,引出变式,一题多解,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探究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数学史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能够为数学教学提供充足的养分,让学生在追根溯源中理解数学,在博大精深的数学内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文章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层次、教学任务、具体应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虽然认可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对其教学的重要性,但对《标准》里设置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目标、理念及教学要求等并没有仔细阅读过,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也不甚理解;许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知识内容,对新课程中涉及到的数学史实、数学家事迹、数学名题及数学作用等的认识情况整体不容乐观;不同职称教师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等.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更新其原有的知识观念,加强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调整高师数学系的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充实"数学史"选修课的内容;加强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弥补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缺失;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分享不同层次数学教师发展其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经验及做法;拓展高考的命题范围,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考察内容.  相似文献   

19.
林亚静 《亚太教育》2023,(9):151-153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将数学定义、公式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的价值,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对数学史实、内涵以及数学同生活间的关系等加强研究和应用,促使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得学生可以更好感受数学学科具有的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其中,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备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因,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形式.同时还探讨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新课导入中呈现数学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课后习题中展现数学史,教学结束后补充数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