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立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主导力量是教师。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是良好学风的前提和保障.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在“立人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欲立人先立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树立自身威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挺起学校“立人教育”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蔚然兴起的乡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陶行知作为其中“最中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对乡村教育素怀浓厚的情结。早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就主张“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在从事平民教育时期。他也曾经多次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号召“平民教育下乡”。  相似文献   

3.
王拱璧是我国“乡村”的最早探索者和先地者。1920年他在家乡进行村治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活动。后来,村治建设不可避免地折了,但“青年公学”一直在苦斗中前提,直到解放后交给人民政府接办。王拱璧其人其事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去年秋季,江苏无锡滨湖区乡村小学——立人小学迎来了他们的博士校长刘玮.今年42岁的刘玮正在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作为一名研究乡村教育的博士,他试图突破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他的大量著作中,有不少是涉及教育问题的,闪耀着极为宝贵的思想光辉。对我们改革旧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指导意义。“立人”是鲁迅教育思想的核心。“立人”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以下简称《文》)如是总结到:“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这里把立人看成立国、强国的前提了。他又说,要立人“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而其它几篇文章中也多次申述既要张扬个性.崇尚理性精神,还得鼓吹破坏精神,摧毁那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堡垒,使人更加独立与高尚。五四时期.鲁迅的立人观在早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上下求索之战士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以“立人”为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学子,积极打造“乡村阅读”“奔跑绿茵”等具有“立人”文化特色的课程。“乡村阅读”活动课程将“乡村资源体验”与“乡土文学作品阅读”相结合,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重新审视与欣赏乡村风情,领略作家的乡村情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写作教育的思想框架。分析指出.洪宗礼写作教育的内核是“立人”,他主张从探索写作教学的基本序列入手,从阅读教学中寻求支撑,紧紧抓住“引写”这一关键,始终立足教“活”写“活”的理想境界,实现写作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兰炼一校的“立人教育”已经在兰州市教育系统深入人心.只要谈起“立人教育”,大家就知道这是兰炼一校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立人教育”注重对师生“仁、信、智、恒”的培养,通过立德立行,使每一位师生成为更好的自我.实施“立人教育”必须落到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当中,必须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才会使每一位师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校“立人教育”的指引下,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立人教育论     
教育的使命是给人以希望,给国家以希望,给人类以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使人成为会驱迫他人的人上人,不是驯服工具,不是市场商品,不是利 禄阶梯。一言以蔽之,不能将教育功利化,将人性物化,将人格驯化。于是,就要“立人”,教育之本在于立人! “立人”即将人立直、立正、立强。教育凭借“立人”,彻底从工具形态、商品形态、利禄形态下解脱出来,担负起绵延永恒的神圣使命。概言之,“立 已立人,强已益人,争雄济世”是“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的精义。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立人”思想源远流长,“立人”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讲“人者,仁也。”老子说:“人无信不立”,朱熹提出“学者大要立志”;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在兰炼一校,我们赋予了“立人”新的内涵,“立人”文化亦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一种力量赢得了全校老师的追随,一起追随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立人先立师”,学校要发展,就是要有好老师。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2014,(7):F0002-F0002
以良好的师德昭人,以扎实的功底教人,以诚挚的爱心育人,是刘玮25年教育生涯一直坚持的座右铭。 面对85%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的乡村学校,他坚守乡村教育情怀,致力于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提出了"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为学生智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主张。他引导教师树立每个孩子都重要的育人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他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编制了立人小学"儿童成长七礼";他建立新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推行儿童阶梯阅读、写字层级验收、普通话过关和“健康体魄我第一”等童年底色工程,力求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卓越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乡村的青壮年大多被打工的浪潮卷走,乡村教师则留守在乡村.辛勤培育下一代.用教育守望者来称呼他们是恰当不过了.他们坚守贫瘠.让一批批的年青人学有所成融入繁荣而充满希望的都市生活。斌老师年近五十.白发与黑发交织生长着。他在家乡小学从教三十六年.有些人家的三代他都教过。村庄虽然有三千人口.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位,加上部分孩子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外地读书.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育背景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为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家乡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电脑》2010,(10):4-8
他身处偏远乡镇.却有一个打造现代乡村教育的梦想;他是“小”校长,却践行着“大”教育,把爱和善从学校延伸到了乡村;他爱生如子,是困难学生身边移动的“取款机”;他激励教师、成就教师,为偏远乡镇留住了优秀师资: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村民打破千年规矩,以最高礼仪迎接他回村安葬……  相似文献   

16.
张载是北宋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注重教育的“教养”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立人之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力行”、“立志”、‘‘能勉”:倡导良好师德风范。对于他的教师道德思想,应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立足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教育思想,提出《变色龙》的教学可通过“教育戏剧”“智慧思辨”“对比看客”等活动,立人于与文本的生动联结之中,立人于语文开启的喜悲现实之中,立人于人格的自由发展之中,展现语文之风骨,激励个体成人之美。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教育家.鲁迅一生工作的27年中,有17年是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教书,教育工作是他唯一的社会职业,而且对教育有精辟的见解.他早年就提出中国要“别立新宗”、“争存天下,首在立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旨在立人,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在人之成长的知、情、意诸维度中,情感显然更为重要。如果人的情感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那么,即便他在“知”与“意”上有所突破,也是单薄的,甚至有可能是危险的——情感扭曲的人,越是智慧,越是意志顽强,越可能是危险的。个体成人、教育立人,首先应该是情感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鲁迅作品教学突出鲁迅“立人”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现实中,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也看到他们身上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发掘鲁迅的“立人”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立人”思想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