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生命感悟之歌。然而,许多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把分析母亲的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悲悯与感悟。因此,我立足重塑教学的“生态、生本、生命”状态,对《合欢树》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合欢树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溅,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着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实自然又不落俗套。全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母亲生前与母亲去世之后。在叙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十岁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  相似文献   

4.
正一、案例背景《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情,以小见大的文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一棵树,它象征着史铁生的命运,对母亲而言合欢树寄寓着她对儿子的希望,对儿子来说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并且《合欢树》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5.
读《语文学习》2009年12期上董国俊的《〈合欢树〉:学会直面生命》,一时很有一些感触,不吐不快。 首先不是对这篇文章本身的.而是对原文中的引文。我觉得一个语文工作者应有足够的语言敏感。原文的引文为:“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句话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且单独成段.让人不注意都不行。但是这句话怎么读怎么都别扭.中国人似乎并不这么说话。问题就出在那个“从来”上。  相似文献   

6.
张金晶 《新读写》2011,(4):35-35
近日,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感触颇深。文章写作者死去的母亲种的一棵合欢树,其中写到小院儿里的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这里的“树影”自然指的是那棵合欢树。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震耳欲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感悟品味。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8.
毕伟玉 《当代学生》2015,(Z1):13-14
史铁生的《合欢树》(见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实在是一篇好文,作家以平淡干净的文字写出了对母亲质朴醇厚的感情。向来,我们在理解合欢树的作用时,一般都把这棵树作为一种象征体来理解。即,可以把合欢树理解为作者,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同时,合欢树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然而,此种解读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前后两部分关系的问题。学生阅读此文,基本会发觉文章前半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10.
合欢树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  相似文献   

11.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四件事 :一是“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 ,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二是母亲让客人吃荔枝 ,为“我”解围 ;三是母亲虽然喜欢吃荔枝 ,但是总把大个的留给“我”吃 ;四是母亲去世前把“我”给她买的新鲜上好的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孙子吃了。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 ,巧妙补白等来感受家庭亲情 ,唤起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关心的人文精神。一、细读…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一种令人担忧的教学套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一连听了6节《合欢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课。6位教师上课,内容与程序却基本一致———先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再集体讨论课文的内容: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合欢树象征着什么?然后拓展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母亲?应该怎样对待她的唠叨?应该怎样热爱母亲?最后投影一篇内容相近的写母亲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说说它的主旨。听完这些课,我不禁感叹:语文阅读课是这样上的么?但这样的课又似曾相识,仔细想想,不久前连续听了多节初中课文《散步》的教学,也是这样上的。如果打开互联网,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屡见不鲜,足见这种教学程序已经形  相似文献   

13.
吴晓琴 《云南教育》2003,(28):35-37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展开情节。先写“我”年少时家庭生活拮据和父亲的梦想;接着写“我”看见中彩的父亲开着一辆奔驰车,却不高兴,母亲解开了“我”的谜团,父亲愉快地把奖品交还给同事;最后写“我”成年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衬托父亲开阔的心胸,用母亲的话来表现父亲的人品,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父亲”行为的熏陶感染,懂得如何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二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好词佳句;三是用自己提…  相似文献   

14.
我敢说“儿不嫌母丑”这句话如果不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就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经历了许多事后.能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理解母亲时的认识。我还敢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嫌母亲“丑”。只是我们做母亲的不愿意承认罢了.只不过孩子们所嫌弃的母亲丑的地方不同罢了。有的孩子嫌母亲长相丑,有的嫌母亲衣着丑.有的嫌母亲语言丑.有的嫌母亲行为丑.有的嫌母亲灵魂丑……  相似文献   

15.
案例师:《合欢树》读过没有?读过了,那我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我说过三类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先自己看看,拿出笔写写。如果已经想好了,可以举手或者站起来回答。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呢?  相似文献   

16.
有人写了一篇《母亲的姿势》,系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作者写道:“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有一回和母亲走亲戚。”在这个句子里.“初懂事理”无疑指孩童时期.那么“黄发垂髫”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7.
合欢树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  相似文献   

18.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解决方案】作者主要通过四件小事:“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进行抚慰;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临终嘱托要我们“好好活下去”。写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难点提示】在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时,作者通过哪几个关键词写出母亲的情感变化?解决方案】当我问“什么时候”时,母亲“喜出望外”;我说“好吧,就明天”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我说“哎呀,烦不…  相似文献   

19.
儿子过周岁生日.母亲的穿着引起了亲戚朋友异样的眼神.妻更是对我抱怨不停。面对母亲特意修剪的发型和上身的中山装,我也看傻了眼。或许母亲也感觉到众人眼神的疑惑,在酒宴高潮时,她端起一杯酒.声音颤抖地对众人说:“各位亲戚朋友.我这身穿着打扮是替小宝宝的爷爷来的.他有病在身不能前来敬酒.望各位谅解!”  相似文献   

20.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通过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启蒙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