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超 《现代语文》2007,(7):13-14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而土张把人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唰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  相似文献   

2.
刘雪芹 《山东教育》2004,(11):17-19
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超自然的,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作是神创造的一部分;自然的,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的,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上帝、自然了解的出发点。人文主义的信念是:每个人在他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其潜在能力,这些能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起源于16、17世纪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自由、独立、超越精神等。可以这么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弘扬程  相似文献   

4.
蔡健强 《文教资料》2012,(13):48-49
本文阐述了现代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及"工具论"的影响所造成的消极状态,以解决实际矛盾为基本前提,从语文教材内容入手,提出人文教育,主张语文教育应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着力探索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民族首先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它对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其精髓是"以人为本",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达到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目的。如何充分认识人文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教学中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想教育的变形,而且这一主张很容易导致以学习“民族文化”为理由造成人的思想的“同一”,拒绝多元文化的介入,从而造成新的蒙昧。另外,把“人文主义”作为“科学主义”对立的概念,有将“人文主义”排斥在科学认知的范围之外的危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为文化规范的“人文主义教育”不能解决学生言语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主题有三个关键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三个词中,核心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研究者有一个大致公认的看法,即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与其类似的概念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思想、以人为本等。根据研究者对“人文精神”的公认看法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识:“人文精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名称,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称作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柯伟隆 《课外阅读》2011,(3):210-210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面对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塑造新人形象的重担已刻不容缓的落在了我们肩上。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感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培育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铸造高尚健全人格的重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2.
职教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人文精神有各种定义。综合多方观点,笔者的理解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和忧患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诸如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公平竞争、尊重科学与自然等。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笔者认为要把人文精神教育同现实教学体系、同现实课本、同现实学生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主要体现在 :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对改变社会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教育,首先在教材建设上要精选富有人文价值的作品,其次在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语而言,网络只是工具,但对网络而言,语却面临着人精神的重建。因此,语教学的任务就意味着对“化”的救赎和重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语教学的人任务将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语教育工作手中完成。  相似文献   

16.
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靠什么"交际"?当然是语言;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人类文化"?必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建构,即进行大写"人"字教育.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教坛之友>2001.10/24).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问题严重,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的流失。语文教学将最具人性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僵化的应试教育,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极端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就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任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应该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文教育,这一切为我们提出…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就赋予了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任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应该有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高度重视和关注人文教育,这一切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课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成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