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育。本文从德育内化的必然性,以及学生内化的条件和机制,论述了学生内化对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梅 《现代教育科学》2005,3(5):13-14,33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 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德育内化几个问题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教育探索》2008,3(4):108-109
德育内化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固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德育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是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渐为学生所同化的过程。只有弄清德育内化的内涵、德育内化的作用以及德育内化与外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内化。  相似文献   

6.
德育在公民道德内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公民道德内化的重要基础、核心内容和必要条件三个层面阐述德育对公民良好品格的形成、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广泛性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8.
鲍道成 《上海教育》2000,(11):35-36
一、内化目标的提出1.对“内化目标”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要看教育目标能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内化问题始终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它是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爱国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而道德内化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亦即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道德内化是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内化的不同水平,反映出内化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道德内化的水平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段  相似文献   

9.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接受的过程,而是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抛弃功利性物化观念的影响,实施人性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内化论域中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模式的提出,弥合了以往单纯从社会发展视角开展德育的不足,使得基于"综合范式"之上的完整德育由此形成。在道德内化论域中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牵牵抓住"主体性"这一关键词,突出高职特色,着力构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维共构的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更是高职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道德形成与表现,是道德表象内化和表征外显的心理过程,道德表象内化的形式和强度决定人的道德水平,道德表征外显类型和表现决定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要根据道德形成的过程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重要育人的环境氛围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鉴于道德内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可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教育战略。道德内化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职院校不仅要总结与借鉴道德内化的实践经验,还要密切结合自身的运作特征,发挥自身教育资源的功能,才能实现学生道德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并不必然使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德性与德行,其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道德内化。深入对道德内化的认识,立足于现实,探索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是德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内化。所谓德育"内化",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直接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集体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实际上,学生生活在集体中,集体的风气、集体的舆论、集体的活动和交往、集体中的榜样等等,是使道德内化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即道德内化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动力,只有合理整合道德内驱力和外动力,找到最优着力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合力",促使个体积极地接受道德信息与道德要求,取得良好的道德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越来越综合化和系统化,道德内化在德育中也显得日趋重要。文章以道德内化机制为视角,从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剖析影响道德内化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与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实效性差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教育过程分析,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过程,用无条件服从取代自由选择的欲望。二是轻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严重脱节。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