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道德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要着力促成学生的理性反思和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使交往、沟通、理解、内化、外化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面临价值不可公度的困境,现代人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建构共同生活的道德原则.道德教育中的内在矛盾也需要一种有想象力的教育实践.道德教育需要在参与联合生活中通过不断扩展的生活内容和理性方法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走向交往对话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道德教育应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而不是道德的威权,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交往对话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的过程,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理性人假设,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暗示,进行非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选择的过程中,具有不断调适的特征,大学生个体通过理性预期和博弈达到适应系统的目的,并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高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思想,积极创设各种道德教育环境,提供道德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社会道德秩序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升道德教育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道德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要着力促成学生的理性反思和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使交往、沟通、理解、内化、外化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的现代思考是基于人的自然展开的。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滋润人的道德情感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两大分支。现代道德教育实践由于教育国家化、学校化仍囿于习俗而展开。既定社会的整合需求和凝聚秩序成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基于人的自然的现代道德教育思考肯定了个体的本真性,但也存在现实可能性问题。道德教育应基于人的自然与社会习俗,面向人性的提升与美好社会的形成,道德教育实践是一种从现实奔向理想的生活过程和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3.
主体价值体系建构与整合:一种新的德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价值实践是主体价值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价值体系对个体道德价值体系的定向整合与提升,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历时性价值建构与共时性价值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它既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是科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呼声的道德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面临着传统道德教育模式遗留的对个体价值的关注较弱、对学生生活道德中主体性生成重视不够、对大学生道德生活中创新精神激励不强等问题.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活道德教...  相似文献   

15.
精英思维与平民思维是我国道德领域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精英思维,在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中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而强调个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平民思维却在教育中受到压抑,但在社会生活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和发挥作用.在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走向平民化、生活化的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平民思维必将在道德教育中获得应有地位.平民思维的引入对德育变革有其启示意义,但德育变革不应一味迷信平民思维,而应理性选择,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 ,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 ,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 ,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 ,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 ,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17.
吴威威 《江苏高教》2012,(5):124-126
当前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回归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可以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方法有:启发道德认知,以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为主的理论说服式;触动道德情感,以道德体验为主的情感教育式;培养创新意识,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开放建构式;践履道德行动,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实践体验式;开辟交往空间,以多端交互式虚拟存在的网络教育式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人格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意图和实践.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危机的重要面向正是虚假的抽象理性和原子化个体对社会的疏离.但另一方面,试图抹消人格、强行赋予个人某种“整体性”,也会造成狂热和集权.只有调和人格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令前者将后者纳入自身,超越主观抽象和任意,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学校教育正是旨在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人尊重权威、亲爱朋友、拥有理性,从而与集体的道德生活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情境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