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开辟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党政府作为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开辟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党政府作为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战场始终存在着,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曾作出了贡献,无疑它是这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予以客观的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出发,结合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政策、行动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在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1937年开始的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这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及其领导的正面战场不真诚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合作抗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溃败的军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备不足。国民党当局在战争爆发前,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全盘作战计划,没有充发地进行战场准备和研究日军的战略战术特点。二是在战略和具体战役上均有部署不当之处。三是缺乏积极进攻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战略战术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的错误方针。四是指挥混乱,各部协同不力。五是军队装备落后,官兵素低下。上述原因,有主客观之分。而国民党当局在军事上的主观错误,则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溃败的军事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江西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之一,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每一时期有其各自的特点,国民党江西军政当局和军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还是坚持抗战,挫败了日军完全控制江西的企图,支援了鄂、湘、浙、粤邻省以及全国的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战初期,抵御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消耗了敌人的军事实力;打破了日本“三个月解决支那问题“的战略计划,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2.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但其后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抗战方针,导致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溃败。  相似文献   

13.
抗战之初,日军渐次向华北、华东大举进犯,国军奋起抵抗。山西方面,以阎锡山为首的第二战区组织起太原会战,其中太原保卫战一役,国军仅守城四天即被攻陷。究其原因,娘子关沦落敌手,致忻口不败而退后,太原实成"釜底之鱼",乃迅速失陷之主因。除此之外,城外国军各行其是,相继南撤,致使依城野战演变成孤军奋战。加之日军装备优良,准备充分,进而一举攻破太原城。藉此,若上升至整个正面战场考量,淞沪会战等接连失利的原因本质上与太原保卫战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4.
15.
二十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初 ,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封建军阀混战不休时期 ,孙中山领导推翻军阀的统治斗争屡遭惨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人民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 ,此后 ,其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显示了国民党改组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1页)具有不朽的历史功绩.八年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同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通过对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设置的战区及其主要领导人的简单介绍,对从侧面了解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有所助帮.限于我们掌握的资料,文中说法可能来必尽合事实,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及东南大部地区被口军侵占,国民党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西南、西北地区原来工业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战时环境不同于平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一种战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上有新的规定和调整,因此,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较之战前有很大不同。有一些复杂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例如,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是怎样膨胀的,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它怎样受到限制和束缚;通货膨胀究竟到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资本的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借助国民党政府的政权力量,急剧地膨胀起来,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当然,从经济上看,蒋介石政府在抗战初期,对于上海工商界发起的工厂内迁,曾予以支持和赞助;在大后方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安定后方也曾采取了某些鼓励资源开发和奖励发明的措施,对抗战初期后方工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蒋介石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是中国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由此又决定了它始终保持其十年内战时期的寡头专政的制度,从政府机构、军队制度、民众政策,到财政、经济、教育等项政策都没有本质变化。蒋介石政府“一面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经济,一面又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政策,即既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一面,又有与日妥协反共反人民的一面。这种两面政策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始终,只是其重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演变。明确这一问题,便能较正确地把握国共两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