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商品价值量"原理重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涵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将马克思经典成反比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即假定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并假设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成正比的争议涉及两个命题:一是,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本文回应的是关于第二个命题的争议。在这个问题的争议中,认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规律将不再成立的人,即主张"成正比"的人,其论证的主要依据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等于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假设上的。然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本身"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其与劳动强度和劳动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是成反比的。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而不是使商品昂贵来进行的。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单位商品价值提高从而使商品变得昂贵,那么,资本家就不会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进行竞争。显然,这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林岗 《教学与研究》2005,7(7):52-58
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等做了阐发,在明确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个命题的同时,还深入讨论了生产者的价值转换系数与其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6.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存在着二重关系。从静态角度看,个别生产率与其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单个商品价值量无关;从动态的角度看,单个商品价值量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理解和把握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等概念的基础上明确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明确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讲解使用价值多少与劳动生产率高低成正比例、商品价值量大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个难点,必须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9.
郭金刚 《考试》2010,(7):95-98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筒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相似文献   

10.
一、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四、对市场价值构成的深化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虽然指出过企业管理者劳动和科技人员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但他主要分析的是生产商品的物质生产劳动,并从劳动耗费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这两个要素出发,进而认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是由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是: W=C+V+M 然而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市场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有形商品的物质生产劳动,而且包括生产无形商品的服务劳动以及生产精神商品的科技劳动。而且这后两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市场价值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占60%~80%,我国已超过30%。因此,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需要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深化认识。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对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进行深化认识呢?我们认为朱妙宽同志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笔者阐述的市场价值构成公式是在吸取朱妙宽同志的新价值构成公式(W=C+V+M+S=C_1+C_2+C_3+V_1+V_2+V_3+M_1+M_2+M_3+S_1+S_2+S_3)精华的基础上构建的。笔者构建的市场价值构成公式如下: W=C~*+V~*+M~* 式中,C~*=C_1+C_2;V~*=V_1+V_2;M~*=M_1+M_2。 本价值构成公式就是在马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推导出自然物具有价值,进而说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并不一定成反比例。使价值与商品的范畴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市场实际。  相似文献   

13.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均衡价格决定,价值的本质是计量社会劳动的工具,是社会公平分配的依据。随着时代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能单纯限定在物质生产部门,凡是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都创造价值,都应依据其一般劳动耗费而取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两次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这是当前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又要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首要的前提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否则就根本谈不上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一系列公式分析了传统理论对服务领域不创造价值的解释,指出这种解释的错误在于不能说明服务领域的活劳动到哪里去了,不能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贯彻到底,并且影响到对商品的定义,论证了服务领域的产品也是商品,所有参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都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不少人为了论证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认为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否则,无法解释企业率先采用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所取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还有不少人认为采用先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企业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来自该企业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并且也都与现实经济生活不相符。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价值在本质上仅仅表现出一种趋势和倾向,而不是绝对的具体量。马克思对社会必要总劳动进行分析,目的在说明它如何让价值规律表现为一种“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以及价值规律“要求”生产“适合”需求。价值规律的“另一种意义”是指它调节各部门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趋向。而不是讲决定商品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劳动量为零时产量为零,产量随劳动量的增加而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且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上升,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随劳动量的增加先减少然后增加,并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的理论的主要错误是混淆了决定价值量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与决定使用价值量的、具体的有效劳动,以及混淆了劳动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边际效用论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的最直接的意义,乃在于科学地破解了困惑经济学家两千余年的"价值反论"。因为边际效用论发现,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是商品的最后单位增量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单位商品使用价值便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这样一来,钻石交换价值大,决不是因其效用和使用价值小;恰恰相反,钻石交换价值大,只是因其数量小,因而边际效用大,从而使用价值大。水交换价值小,决不是因其效用大,而是因其数量多,因而边际效用小,从而使用价值小。因此,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正比:价值反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