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统计,在我国中小学生中,3%-5%的儿童患有“多动症”。家长认为他们不听话,常常训斥、打骂;老师、同学歧视,甚至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千方百计地让这样的孩子转学或退学。“多动症”儿童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关怀。只有全面了解这一疾病,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采取教育、心理矫正以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相信下面3篇文章会帮助读者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挨过家长一次打、一次骂,你或许不相信。或者你会以为不是孩子太听话,就是大人对孩子太放任。对这样的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您心中一定没数。那么,如果我告诉您,一个留美博士——奚敏就是从未挨过父母打骂的孩子,他已从清华大学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工业自动化两个学士学位后,又考取全额奖学金,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工业工程博士,这您相信吗? 世界上绝没有不经教育就成才的孩子。奚敏的家长把对他的教育重点放在了理想教育上,奚敏的父亲奚福贵是辽宁省朝阳市机械电子局副局长,母亲费世梅是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他们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志向要远大。奚敏小时,母亲非常喜欢给他讲故  相似文献   

3.
教育感悟461:体罚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全面伤害,因此,对于体罚应当全面禁止。据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不仅仅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还可能造成长期发育伤害,甚至会降低孩子的智商。危害如此严重,国家有理由剥夺粗暴打骂孩子父母的监护权,开除打骂学生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错误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孩子有了缺点或不顺其心,动辄打骂体罚,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孔子家里不知骂,老子家里不知怒。其实,打骂只能伤害孩子的肉体和自尊心。教育只能靠说服、启发和循循善诱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罚打骂是无能和无知的表现。因此,家长、老师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疏导孩子。  相似文献   

5.
教育感悟461:体罚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全面伤害,因此,对于体罚应当全面禁止。据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罚不仅仅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还可能造成长期发育伤害,甚至会降低孩子的智商。危害如此严重,国家有理由剥夺粗暴打骂孩子父母的监护权,开除打骂学生的教师。教育感悟462:从小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益。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即孩子6岁起,就要培养他的职业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2,(9):9-10
想必对于美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我们不同,他们是不打骂孩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采用体罚、言语羞辱或其他手段,对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7.
打屁股,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很传统的教育方式。相信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小时候都被这样“教育”过。但是现在的家庭,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宝贝还来不及,舍得打的自然就很少了,况且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体罚在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而选择了其他的教育方式。但是,打屁股无疑是—种很是立竿见影的管教办法,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它能简单直接地解决很多问题。那么,打屁股究竟有没有必要呢?作为家里的“执法者”,爸爸们又有何高见呢?  相似文献   

8.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批评或者打骂,孩子会哭。孩子哭了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认识到错误了?家长是不是该就此停止教育?作为家长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才能破解其中的含义。关于哭,家长应该知道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商。为了让孩子在被管教时有所收获,建议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轻易打骂。  相似文献   

10.
天下的孩子恐怕很少没有挨过家长体罚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差,是非辨别不清,顽皮好动,难免会有做错事、成绩下降的时候。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了过错,就絮叨、训斥、打骂。这样往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如何对待儿子的批评教育问题上,我也曾走过弯路。儿子小时候尽管我们对他规矩很严,但他屡屡要“出格”。于是,我们便经常进行严厉的批评,一点点小的过错,譬如“回家迟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2.
"你爱你的孩子吗?"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爱。"但是,你懂得如何正确地智爱你的孩子而不是溺爱吗?相信不少家长对此会有些犹豫了。我们要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在"爱"这个简单的字眼里,有很多学问等着我们去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爱"这一课,看看怎样用我们正确的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你会做家长吗?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家长往往不屑一顾,做家长谁不会呢?做家长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是啊,但是自然而然成为家长的你,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光荣使命吗?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教育就无时不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思维越来越活跃,个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有的家长甚至会陷入困境,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在看朱永新先生的《中国新教育》(下称《新教育》)时,常常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在中国,没有谁会比一个学生的家长更能体味当下教育的酸甜苦辣.你不情愿应试教育绑架自己孩子童年的快乐,却又恐惧不按规矩来他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并进而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失足落水.这种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无奈和纠结,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吧.  相似文献   

15.
本期“家教话题”请青年作家孙侃先生来谈关于让孩子犯错误这个话题。家长们也许都深有体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问题是有了错以后家长是一味的斥责、体罚昵,还是引导、分析,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从错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孙侃先生在文章中已表明了他的观点,我想,这个话题是会让家长感兴趣的,欢迎来信来稿,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暑假后该念初三毕业班了。如今的家庭大都一个孩子,到了这当口,谁不悬着心?我的孩子成绩不是特别好,孩子自己也没有底,担心自己不能取得好的毕业成绩。您说孩子到了毕业班,还能有多大的发展吗?需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呢?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山东读者李芳  相似文献   

17.
正孩子忘带作业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其中不只有那些学习上让老师操心、不善于归整物品的孩子,也不乏一些习惯好、成绩优异的学生。每每看到办公室里的老师跟孩子要作业,或是打电话给家长核实情况,甚至让家长把作业送来的时候,我都在想:谁没有个忘性呢?不要说孩子,就想想我们自己,谁又没上班忘带手机、出门忘拿钥匙的经历?正是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一直以来我的班上都有这么一个做法: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次"无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戴趋剡 《湖南教育》2003,(17):47-47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素质转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仍有部分家长的素质不高,甚至偏低。一是文化知识层次低,尤其在农村,大部分家长仅仅是初中毕业。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要么以打骂、体罚为主,严而过度,不择手段,要么放任不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作为家长,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教育孩子中取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夏志萍 《学子》2014,(3):33-33
正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为孩子作的美好规划:让我们家孩子周末去学钢琴,暑假学游泳,寒假学舞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的人;也有的家长总是苦于孩子的调皮:我们家孩子真是调皮,谁都拿他没办法;……孩子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无字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于是乎,父母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要去学这个,要去学那个,往往结果事与愿违。如何能够让孩子真正的以兴趣的方式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广阔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余俊 《教育导刊》2006,(4):63-63
作为一个现代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心态呢?以下是西方家庭教育专家总结的一些家教“法则”,可供广大家长朋友参考。A—authority(威信)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家长威信的建立,不能靠无原则的迁就、哄劝、爱抚,也不能靠物质和金钱的收买,更不能靠压制和打骂,而必须靠家长正直的品行、模范的行为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B—believe(信任)心理学研究表明,98.9%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爱学不爱学、会学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C—care(责任)家长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