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范式正处在转型中,转型的实质是构建新的价值规范的过程。这一转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体的需求及其变迁构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根源和内在动力,其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范式转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已经逐渐上升到自觉自为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自觉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是在其社会实践观和社会生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社会生成论、社会存在论、社会认识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矛盾论、社会运动发展论、社会历史规律论、社会发展趋势论、社会历史多样性和选择性理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理论所构成。实践不仅确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还确定了社会的存在和演变的方式,并把自发起作用的规律演变为为人认识和利用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决定历史具体进程的所谓“历史合力”,亦即各种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力量。正是生产性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未来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同样还是由未来生产性社会实践的性质和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理论自觉和化自觉的党,在领导中国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我国化建设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这些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化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对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结果,是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和具体运用,因而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化建设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和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20世纪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实践,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说,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历史前途的信念,引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探索走向胜利的道路。列宁、毛泽东成功运用这一理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恢复实事求是的路线,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又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注意改革的复杂性、不平衡性,不断前进。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基本思路,就国内而言,这是各地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而云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进行,同其他省区相比,也同样离不开云南社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即云南社会经济条件及其文化意识结构的多民族性以及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多样性。云南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8.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效率、公平、增长运动有客观规律性,这一规律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好又快地、持续稳定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按基本规律的要求来运作.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与化进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互动过程,社会发展推动和内涵着化的进步,化进步促进和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离不开化自觉。二十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也显示了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而社会发展的演变就是对这一现实的理论表达。它说明:真正的发展是与化的进步相一致的,只有建立在化自觉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才具有发展的真实内涵。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提高化自觉,促进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学习化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探索现代化建设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和学习化社会发展趋势与规律,自觉地向学习化社会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现代化建设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一)学习化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发展实现现代化,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思想,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劳动者的高素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从而最终达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对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论的重大问题。张曙光同志在《试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一文中认为,“应该放弃‘凡规律都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变化)’的观点”;因为“社会规律既有一定的主观性,又有一定的客观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很容易使人们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造成混乱,从而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解放军学全国人民"运动是继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运动"后,在我国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军队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和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汪雪 《天中学刊》2005,20(3):43-45
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种恒久常新的社会矛盾现象,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凸现出来并引起国人广泛关注的一个现实性极强的问题.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折关头,面临着巨大进步机遇与代价的双重挑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要使这场关及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伟大变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健康发展,就必须使变革过程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必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特征予以自觉的、明确的理论把握.这是做出科学与合理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振动和波一章综合了运动学、动力学和能的转化等方面的知识,讨论了两种常见的运动形式——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这两种运动,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运动的周期性,如振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能量等都呈周期性变化;更重要的是搞清它们的区别:振动研究的是一个孤立质点的运动规律,而波动研究的是波的传播方向上参与波动的一系列质点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对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须提倡音乐教育,这是符合青少年发展和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的;只有正确运用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中国学的现代化应运而生,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的自觉,二是人的自觉。中国学的现代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运动与学发展的互动,体现了学与社会上层建筑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坚持和运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重要结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真谛的科学揭示,也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向无古人、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主题,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要发展,子系统的独立运动是基础,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子系统的活力。但是,没有子系统的协调运动,社会系统就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失去整体功能与综合优势,因此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改革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在保持干系统活力性的前提下引导其独立运动纳入整体协同运动的轨道,社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发展这一主题。发展的客观性。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出发点高仁兰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早为整个社会所关注,而道德建设的目的则是为了激励社会成员形成一种社会行为的自觉。这种社会行为的自觉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在法律规定的一切条文成为社会赋予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并且运用这些权利使人们各项...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创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客观表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自觉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失败和反复在所难免,但只要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无论是来自于哪一个阶级阶层,都能够始终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现阶段发展和实践的具体关系,着眼于现实,放眼于未来,自觉而主动地顺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思想上的坚定才能化作实践中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