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章就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56个兄弟民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居住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和边疆地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精神状态方面与主体民族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较快,从纵向看,各民族都有很大的进步。有些民族,比如朝鲜族、满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在1990年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综合测试指标中大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主体民族,但横向比较,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族地区与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除了工业…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建是个牵涉面极宽的复杂问题。在其涉及的诸多问题中,确立并贯彻重建的基本原则对重建的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立足包括体育在内的整个文化传统将使新建体育得以保持其民族性;新建的体育坚持对时代诉求的跟进并向时代水准看齐,则能满足时代需要和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根据具体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建构方法,更是一种直接联系着重建实际过程的操作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院校的40余位与会代表反映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知识面窄,就业率低等问题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第一,增设武术语文课及师范类课程,改革外语课;第二,积极构建全新的技术培养模式,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武术的整体,立足于培养“通才”,而非“专家”;第三,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大业,积极呼吁武术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单列开设、武术走进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为该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认为:保护传承的哲学依据是"道法自然;"保护传承的基本价值原则是"本地居民为主;"保护传承的文化重心是体育价值观;保护的实践前提是普查和田野考察;保护的主体是当地民族群体;保护内容的最终甄选者应是本地民族群体;保护民族体育文化根基的唯一实践路径是遵循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实施"整体性保护;"民族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大众。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武术相结合,以"民运会"为契机,宣传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媒体宣传之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世界女排的格局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女排已被挤出了强队的行列。究其原因,强攻不强虽然还是困绕中国队的一个结症,但是随着规则的改变,防守已经成了中国队难以取胜的关键,特别是一传到位率低,拦网成功率不高,以及后排防守能力差等都制约了中国队进攻。本人通过观看奥运落选赛、奥运会比赛录像,以及查阅以往的比赛资料,对中国女排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帮助中国女排找出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实的社会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更加的苛刻。本文通过查找近些年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剖析高校在招收武术专业的学生时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制定出相关的策略。为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更好发展丰富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应持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解读。通过借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者展示了研究领域和视角。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必须尊重被调查者的文化传统,从整体文化中去透视体育特征,从不同的环境中去寻找特殊规律,从实践检验中去寻求真实,才能使田野工作更加顺利和深入。正确的观点是田野调查的基础,是调查者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开创了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时代,体育工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以人民的健康为出发点,体育为人民服务,加强体育组织建设,推进群众体育工作。体育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认真梳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目前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苗峰强 《体育风尚》2020,(1):161-161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很不重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进度紧张,学习压力较大,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路径十分艰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高中体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课程,上体育课无非也就是跑步而已,还不如做几套题,导致学生因为学习的紧张,而忽略对身体的锻炼,忘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而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关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诸多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进行整理,并通过访谈法了解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结果表明: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存在着主客异变、文化冲突的现状,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还伴随着课程设置不完善的现象;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项目流失、理论研究与现实状况脱节、专业课程设置受限、经济来源渠道缺少等问题。建议:增强民族意识、增进交流促使理论研究、完善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加强宣传保护、拓宽传统体育的经济渠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处于转型新时期,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当前社会现状有何影响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以我国当前新格局为背景,结合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民族传统的特点,论述在新时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文化传承、发展经济、促进各民族团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主观上的就业观念滞后和就业准备不足,以及客观上就业渠道的狭窄和培养环节的欠佳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体现、系统论、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应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分析,构建宏观系统和教育体系,建立"大教学链"的微观系统.文章通过对上海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实践探索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以宏观系统为框架,教育体系为支撑,"大教学链"为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中以普通高校为基础核心,高校与社区融合为纽带,社区与社区互动,形成全社会普及的局面;教育体系以理论与技能为核心,建立各级管理体系,依托经费作保障,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通过"大教学链"教学,确保民族传统体育从高校到社区及社会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省是一个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存在的地区之一。主要传统项目包括迪庆高原上藏族的赛马、马术、射箭、跳锅桩等,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地带的苗族群众热衷的爬杆、斗牛、射弩等,生活在坝区、湖泊鱼乡的傣族、白族擅长的泅水、赛龙舟等。目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人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25个民族的部分传统体育文化也存在着失传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增强民族自信和连接中西方文明两个方面。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处于离散状态、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迷失、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机理紊乱的三重困境。研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从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紧跟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进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变革、掌握民族体育的传播话语权等方面入手,才能抵消传统与现代的分歧,进一步提升体育文化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余小平  李率文 《精武》2011,(5):87-88,90
目前我国民族类高校中所开设体育项目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相悖。文章阐述了我国民族高校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出发,对如何进一步确立民族健身舞在民族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建议和措施,为民族健身舞在民族高校的普及、开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中国梦"阐释为视角,确定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体育,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迎合国情走中国发展之路;在实现路径中,需要凝聚民众力量,群聚群策;在实际行动中,需要脚踏实地加以推进;在社会转型中,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学生学习民族管乐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对多种民族管乐器的教学思考及器乐演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