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村中学(包括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写作水平较低,他们提笔作文,心中没“谱”,往往无从下笔。害怕作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广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面积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我们进行了“两模一跳”作文教改试验。 一、何谓“两模一跳” 所谓“两模一跳”,就教者来说,是就同一文题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范文模式:一类是教者选定的范文,一类是学生习作范文;就学生来说,是就同一文题,按范文的引导做两次模拟,“一跳”,是指学生在第二次模拟时,结合自己的习作实际,不囿于模式所作  相似文献   

2.
“下水文”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它一般要能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学生提供范例,是写作指导中较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方面,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写“下水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抓住学生装饰黑板这一契机,让其写一篇习作,并将"这一篇"作为范文,开展习作指导。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让学生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特长,引出范文;学生研读习作,讨论范文;小作者交流创作心得,反思范文;教师站在高位"画龙点睛",总结范文。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学生习作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本课设计力求突出以下特色:巧妙创设情境,强化作文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遵照学生习作的思维过程,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从说到写,从仿到作;习作评价重点放在培养兴趣、自信,关注习作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教师“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习作命题,教师亲自动笔写一写,用来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写“下水文”的意识和习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没有必要,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随意找篇范文也不是件难事;二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缺乏写“下水文”的经验和技巧。针对教师们光说不练的普遍现象,我们开展了教师“亲身下河…‘亲口尝梨”的“下水文”实践活动,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教师如何写好“下水文”。  相似文献   

6.
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提供习作范文的双重任务,教学中应注意瞻前顾后。瞻前,即引导学生重温前面在写作上相类似的讲读课文,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作钥匙,自己试着去“开锁”;顾后,指顾及后面“基础训练”中的习作要求,把写作指导提前  相似文献   

7.
付承葳 《辽宁教育》2008,(12):34-34
作文应是“说真话、诉真情”的自由天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实呢?一、转变观念.要学生敢吐真言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愁眉苦脸的现象。这时教师往往会拿出范文供学生们参考.学生大多会照猫画虎地一味模仿.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写却又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8.
下水文通常指教师在学生习作前用于指导学生写作而作的一篇范文。像游泳池中的教练,以身示范,和队员一起下水,在水中展示动作技巧,直接游给队员看,或边传授边演示,让队员模仿,掌握要领,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一“、下水文”在作文教学中的益处1、通过“下水”,在“水涨船高”中提高了教师的写作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有语文方面的良好的功底,要教会学生写文章,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应自己先写好文章。通过写“下水文”,让教师也拿起笔,寻找写作的感觉,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也训练了自己,甚至可以从师生习作的对比中,在学生对老师范文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付小磊 《甘肃教育》2022,(16):116-118
统编教材在整本书的设计中不但注重作文功能单元的应用,而且注重单元作文教学的创新。在运用新教材时,教师要注重对单元整体作文教学的范文前整后联,注重带给学生习作指导相关的启发,从习作范文到例文,帮助学生学会模仿和创作,最终带给学生习作指导的“新范式”。在统编单元作文整体教学下,教师通过单元作文教学,实现了单元作文教学“有范文、有梯度、有创造”,让学生的作文技能不断进步,习作素养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在习作指导中,运用范文可以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范文在习作训练的角色不同、特点不同、运用途径不同,其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心理特点和习作内容的具体情况,科学、正确地运用范文,发挥范文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中,只呈现范文结果是不够的。教师要在呈现范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本次习作知识的生产过程,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实现教评一致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发挥范文的最大作用。只有这样的范文,才是好范文。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写。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反而会让学生日益畏惧写作。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例如,五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如果学生没有亲眼观察,那又怎能将树叶写美、写真?写作前,我带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捡树叶,然后又带了许多秋叶标本进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形状到颜色,从大小到叶脉。与此同时,我还制作了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的一生、树的一生,从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从树与叶的寿命对比中顿悟人生哲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立即在学生的习作本中出现,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远远超出了“秋天的树叶”这个题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以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为分数,让学生抄范文、背范文,鼓励学生考试时照搬范文的句段。学生平时没有扎实的习作训练,没有一定的习作基本功,没有养成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没有创造能力,所写成的习作大多是成人化的、模式化的,没有童趣、童真。这样的习作当然是没有个性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这样新的理念下,到底要不要仿写?怎样模仿?  相似文献   

15.
以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为分数,让学生抄范文、背范文,鼓励学生考试时照搬范文的句段。学生平时没有扎实的习作训练,没有一定的习作基本功,没有养成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没有创造能力,所写成的习作大多是成人化的、模式化的,没有童趣、童真。这样的习作当然是没有个性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这样新的理念下,到底要不要仿写?怎样模仿?一、对仿写的再认识学生习作既是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又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方式和途径。前者是从内部需求出…  相似文献   

16.
陈桂霞 《成人教育》2004,(12):69-70
写作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和强调讲清理论、讲析范文、讲评习作;作为学生尤其要重视和勤于多读、多思、多练。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写作实践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从激发写作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留心生活,积累习作素材,重视教材“范文”的作用,从仿写开始再读写结合,并进行习作多方位思维训练等.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技能”的掌握和“习惯”的形成来自于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范”的解释:范,模子,榜样。好的范文为小学生写作文做向导引路,帮助其将作文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虽然范文对初学者很重要,可很多教师都慎用范文指导,认为多数学生易被范文所吸引,束缚了思维,大幅度模仿,习作效果适得其反。学范文贵在学后会模仿求活创新。如教师能巧用范文,适时呈现,分析指导,一定会收效很好。下面就苏教国标版六上《习作四》习作指导课谈谈如何巧妙灵活地运用范文,提高习作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习作评改中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培养学生习作“自改和互改”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改进习作评改指导:将习作评改重心由“课外”向“课内”侧重,评改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书面评语(静态)向课内师生合作评改(动态)转变,做到由“外”而“内”,  相似文献   

20.
咬文嚼字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要“咬”和“嚼”范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以及它所附着的思想内容.对于范文只有“咬”和“嚼”,才能品出味儿来,才能消化吸收变为学生的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