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实现京都减排目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1990年下降超过了21%,提前达到其京都减排目标,并且在主要领域均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从温室气体种类来看,1990年-2007年德国CO2排放下降了19%,非CO2减排率达到36%;从部门来看,能源领域减排率为22%,国民经济非基础性行业能耗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领域最主要的减排途径,其次是废弃物领域,其减排总量与能源工业部门相当,减排率高达72%。总结德国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东西德统一促进环境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助力排放控制,能源结构转变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能源价格调控能源领域的减排。由此得到三点启示:减排起算时间点对德国实现京都减排率计算意义重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尽量避免对经济的冲击,要重视CH4和N2O等非CO2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2.
王迪  聂锐 《软科学》2011,25(4):76-80,86
结合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一方面考虑"2020年减排40%~45%与非化石能源结构提高到15%"的上行目标,另一方面以能源需求的现行趋势为"下行"基础,采用环境压力模型对中国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及其CO2排放的演变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情景中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的,GDP总量相对于BUS情景减少了8.26万亿元;一次能源消费与CO2排放总量在2020年以前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2020年LCS情景能源需求总量为44.806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105.815亿吨;能源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情景差异,低碳情景中煤炭需求结构将缓慢下降,但绝对量仍逐年增长,2020年将达到37.6亿吨,而非化石能源将占比15.95%。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已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在减排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建筑领域产生的CO2在全社会CO2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达30%以上,"低碳建筑"等新兴名词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逐步从概念层面深入到具体实践。在中国绿色建筑探索多年,仍处起步阶段。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房地产,面临着减排和发展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4.
张强 《科技风》2012,(13):121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使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替代油化工产品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但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发展煤化工产业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CO2的减排。本文对主要的煤化工产业中的煤制甲醇、煤的直接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的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进行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几种CO2的减排技术,为煤化工产业在CO2的循环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宋飞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2,34(8):1439-1444
本文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能源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能源消费、CO2以及SO2的排放数据,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根据温室气体和SO2主要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且CO: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特点,对能源消费与CO2和SO2的排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欧盟进行的CO2与SO2协同减排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或者在预设的减排情景下计算其减排量,分析协同减排的前景,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和SO2的协同减排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以及SO2排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1、-0.2965、0.9357、0.9978;而根据中国能源消费与SO2排放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SO2排放的相关系数为O.8738。表明能源消费与CO2和SO2排放高度线性相关,在进行CO:减排的同时可以协同对SO2进行减排。依据欧盟成员国首脑在2007年共同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实现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计算得出2020年欧盟火力发电行业可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排4.92MtCO2,与此同时SO2可减排218.05kt。因此,根据欧盟等发达国家协同减排的经验,我国在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钟婷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219-219
伦敦在CO2减排和挖掘低碳经济潜力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伦敦政府领衔开展了一系列减排行动,期望能达到至2025年,CO2排放量减少60%的目标。伦敦市长表示,将优先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供应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周密的部署、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减排措施都反映出伦敦欲塑造低碳之都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厘清CO2减排过程中的技术偏向性是政府制定技术减排政策的基础。本文基于作用机理差异,建立了CO2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以中国1984-2013年CO2排放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对中国CO2减排过程中是否存在技术偏向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CO2减排是存在技术偏向的,且显著偏向于能源生产技术,而这与实践中观察到的情况不一致。文章进一步基于情景分析后认为,之所以在实证检验中出现能源生产技术贡献显著大于能源利用技术的现象,部分原因与“回弹效应”有关。因此,中国应从促进能源技术创新、改革CO2减排考核方式及重视建筑节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迪  聂锐 《资源科学》2010,32(7):1252-1258
文章以江苏省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的CO2排放的影响,采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江苏省6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的变动情况进行分解。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是能源消费及CO2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占68.92%;②产业结构变动的节能减排作用相对较小,且呈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95年-2002年间,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其后起反向作用,其根源在于高耗能产业投资效应与前期能源投入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③高能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起到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节能减排效应弱化;④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主导作用,节能减排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5.1%、-12.3%,其中高耗能工业部门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对整体节能减排产生很大的影响;⑤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投资结构控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是影响节能降耗与CO2减排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力。本文在同时考虑能耗与排放因素基础上,通过数理方程演绎了技术进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机理,并运用非参数SML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水平,运用面板模型分别对高低能耗与排放分组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进行回归,探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与CO2减排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与CO2减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解释了存在“高能耗低排放和高排放低能耗行业”之谜。  相似文献   

10.
李鹤 《资源科学》2012,34(2):309-315
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利用工业CO2排放估算模型及指数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9年区域工业CO2排放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CO2排放构成变动较小,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增长尤为迅猛,区域工业CO2排放强度则快速降低。工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结构的变动是导致区域工业CO2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前者的贡献更为显著,行业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对区域工业CO2排放量快速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研究期内该因素的减排效应仍难以抵消由工业规模快速扩张以及行业结构变动导致的CO2排放量增长。未来减缓东北地区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保持工业产出规模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降低行业CO2排放强度及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CO2减排是系统问题,必须从系统层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CO2减排。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能源系统的外部边界条件,内部运行规律的评估体系,从系统的角度指导制定适合国情的控制CO2排放的技术路线。同时,本文从能源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CO2排放控制,认为需要根据多维度、全生命周期这些思想方法来评估各种技术的CO2减排,并简要的探讨了中国CO2排放控制的几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CO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推动北京市CO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EEMD和BPNN预测2020年我国秸秆产量,并分析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85%和90%3种情景下,综合利用秸秆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在基线情景下,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可节约3 000万t煤,并减少6.15亿t CO2排放。由此证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贸出口虚拟污染及其“十二五”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苗  胡涛  庞军 《资源科学》2011,33(9):1659-1667
我国对外贸易强劲发展,但在贸易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出口引致的资源环境逆差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核算不同年度出口产值、虚拟SO2、CO2排放量,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贸出口产值及虚拟污染占国内较大比重,且其经济贡献小于污染贡献,这在典型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多数典型行业"值污比"小于1。外贸行业污染贡献不容忽视,节能减排潜力更值得"挖掘"。2005年-2007年,外贸虚拟SO2排放量降幅10.4%,出口虚拟CO2排放强度降幅21%。分析表明: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要求,外贸行业在规模、结构与技术效应方面,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相似文献   

16.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演变成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进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决策中,需要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本文对4个可能影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国际减排方案的公平性、中国未来CO2排放空间与排放需求的矛盾以及中国应对CO2减排压力的可能途径和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17.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软科学》2012,26(2):61-64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是全国年CO2排放量最多的省份,多角度探究、识别影响其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进行减排政策设计,是山西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全国顺利完成减排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山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础上,基于山西省1987-2012年六张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包含省际贸易因素的IO-SDA模型,对山西省CO2排放总量及CO2完全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再分解,从省域整体及分行业角度,分时间段讨论了影响山西省CO2排放增长的各种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发现: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省际调出扩张效应等经济规模扩张因素为山西省CO2排放的主要促增因素,省际调出扩张效应影响最大,这证实了省际贸易因素在山西省这类能源输出型省份CO2排放格局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直接能耗强度效应为关键促降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进口替代效应、省际调入替代效应对CO2排放影响不明显;山西省七大行业中,除农林牧渔业的CO2排放出现下降,重工业、建筑业等六大行业均拉动山西省CO2排放持续增长,不同时间段内山西省各行业主要促增、促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省各行业的CO2完全排放强度整体上较高,重工业的CO2完全排放强度最高,能源结构效应、直接能耗强度效应为各行业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的关键拉动因素,直接能耗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最大,投入产出结构效应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据此提出了培育新型优势贸易产品,优化调出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平衡消费、投资和贸易调出结构,塑造节能减排新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家庭用能特点及结构转换的减排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牛叔文  赵春升  张馨  丁永霞 《资源科学》2010,32(7):1245-1251
能源消费与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有紧密的关联。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150个家庭用能资料,基于能源种类和用能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家庭用能的特点,并通过替代分析估算用能结构转换的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兰州市户均生活能源消费1598.61kgce/a,人均490.37kgce/a。其中取暖制冷、炊事和照明3项基本生活用能占87.87%,清洁卫生、交通和娱乐等用能占12.13%;在现有的用能结构下,户均年排放CO2、SO2和NOx的量分别为4.35t、25.28kg和2.15kg。以煤为主和以取暖为主要用途的家庭能源消费是影响兰州市大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减排效益明显,减排潜力巨大。用天然气替代LPG,每户温室气体CO2、SO2、NOx年减排量分别为60.060kg、0.047kg、0.089kg;用天然气替代燃煤取暖每户年减排量分别为814.5kg、20.09kg、1.6kg;用太阳能替代电力或天然气,减排效益也很明显。扩大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利用应是今后家庭用能转换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是CO2排放第一大国,占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4.4%,化石燃料产生的废气必须进行控制。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的脱碳工艺,常用的吸收剂是MEA,MEA法的缺点是再生能耗高、腐蚀性强、易降解等,导致化学吸收法的成本偏高。氨水法脱碳技术具有能耗低的特点,成为新兴的CO2减排方法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