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在古代,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就曾深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就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礼仪的痕迹。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从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忽视了良好礼仪的教育。但是,毕竟优雅得体的礼仪应该是一个享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礼仪…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教书育人》2011,(15):46-47
一礼仪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所谓"礼",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遵守的礼节。所谓"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因此"礼仪"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礼节仪式。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4.
"礼"是指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8,(7)
有一种力量,能使你举止言行变得优雅得体,富有教养,这就是礼仪。礼仪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包含了礼节、仪式。我们讲的"力量",具体是指礼仪的礼节方面。我们提倡讲礼节,并不是单  相似文献   

6.
少先队礼仪是指少先队特定的礼节、标志和仪式,是表现少先队员和少先队组织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良好道德风尚的途径。加强少先队礼仪建设,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少先队活跃的礼仪活动、良好的文化氛围等,对少先队员的举止、能力、智力及思想品质的形成和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封建贵族家庭的礼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为举止,展示了封建贵族小姐所履行的礼仪规范,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再现了“诗礼簪缨之族”的礼俗文化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李乐琳,郑培湘“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礼”、“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些...  相似文献   

9.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10.
教学礼仪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必要的礼节仪式,这种礼节仪式是以文明用语为支点,以师生情感为杠杆而创设的一种“知识性与人文性”珠联璧合的教学情境。教学礼仪旨在把“知识性与人文性”写成一个大写的“人”字,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传统教学提倡的课堂礼仪,只注意课始师生问好,课终齐呼“再见”的礼节仪式,在教学过程中就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礼仪的介入,使知识教学与人文培养成为“两张皮”,导致学生养成不会交流,不会倾听,不会尊重的习惯。阅读对话怎样渗透教学礼仪呢?请看《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第9册)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1.
何为“礼仪”?所谓的礼仪是指礼节和仪式。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名扬四海的“礼仪之邦”,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对我们而言,最起码体态礼仪,谈吐礼仪公共礼仪常识我们要熟知。学习礼仪,贵在坚持,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礼貌用语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12.
“拜见”,一般指身份低者会见身份高者或客人会见主人。拜见属于较正式的社交活动,十分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以礼处世”、“循礼办事”,因此尤其注重拜见礼节。 拜见礼节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但经过历代演变,拜见礼已从程式上的繁文缛节变得更简易、更方便、更实用。了解拜见礼节的变迁对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心理和语言行为习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一条深巷的一座白色大房子里,一群姑娘头顶着碗,体态轻盈地在楼梯上走上走下,将一碗碗“食物”礼貌地递给围桌而坐的“客人们”。这是英国伦敦坎培纳女子礼仪学较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做礼仪培训练习。她们之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也有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波兰、法国、荷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国的,年龄一般在16至22周岁。该校课程包括社交公关、行为举止、礼节礼仪、花卉修剪、电脑软件等有关妇女社交场合中必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交往礼仪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老师、家长、同学、朋友及其他人员交往中体现良好礼节、习惯等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时代化、序列化的内容体系。依据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可以将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内容设计为“三级九档”。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一个人个人气质、道德水准、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记》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是说礼节崇尚交往,只往不来,不符合礼仪。可见,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个人来说,则是“礼及身而行修”,即礼牵涉到自身就行为完美。孔子更从道德层面论及礼仪的具体内容:“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也就是说,君子应该重视道德礼仪的三个方面:使自己的音容笑貌雅正起来,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放肆;使自己面部表情庄重起来,就接近了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不致鄙俗和背理。这一切几乎和我们现代人对文明礼仪的要求大致相当:仪容美,帅气雅丽,自然大方;仪态美,举止庄重,质朴从容;语言美,谈吐得体,不亢不卑……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礼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基础。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联 字典上的意思,“礼”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它是每个人所必须共同遵守的礼节。《礼记》中说:“礼也者,理也。 ”  相似文献   

17.
藏族礼仪有多种多样,但最为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哈达”礼节。对哈达礼节来说,了解它的人比较多,但其文化内涵和表现的手法知道的人甚少,特别是不懂藏文和藏族历史的可想而知。本文从历史的眼光和实际的表现手法就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藏族礼节———哈达的文化内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礼仪教育礼即礼貌、礼节,貌即仪表、仪态、仪容,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等都对礼仪重视有加。对于个人而言,高雅的仪表风度、精湛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准和教养的尺度;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人与人之间表达心意、增进交流、促进了解的有效保障,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对于国家而言,礼仪则常常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  相似文献   

19.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20.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