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谐的发展。以下笔者谈谈通过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警告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的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张容 《教师》2013,(19):79-79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指教师的内涵中表达出来的审美情趣与意识,是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能力。一个具有审美人格的教师就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若能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让他们受益终生。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审美人格的生物教师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语言,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中学各个学科都具有其艺术性,都是审美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语文的功能就在于描述和展现人本身的真善美,现行的语文新课程的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内容,或是内容的,或是形式的。诸如朱自清、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普希金等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以人格精神为主要因素取胜的,审美价值极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倘若轻视或丢弃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新课程的实…  相似文献   

5.
汤明明 《课外阅读》2011,(10):322-32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音乐审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如何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指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基础。在朗读教学中,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耿例,从审美的客观感受、审美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的综合感受等三个方面浅谈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句话将审美教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和进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组成部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古代诗歌丰富而精深的艺术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美,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钟武伟 《湖南教育》2005,(24):18-18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二者密不可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审美教育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新教材中编入的文学作品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一、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新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长…  相似文献   

11.
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构造学生审美的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负有培养社会栋梁的责任,那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全面的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将美育教育逐渐的引入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雄 《学语文》2007,(1):55-55
美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挥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雷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2):108-110,116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追求审美价值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使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采用各种方法,注重课内熏陶与课外拓展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被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完美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2]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加强审美渗透,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一点体会。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在大千世界里,中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生活,他们都会发现很多美的东西。那么教师应怎…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数学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多下工夫,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审美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课实施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及时捕捉美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审美意识是指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广义的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审美感知。而文言文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能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文言文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究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应是教学的侧重点。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神圣天职,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学生,鼓舞学生,特别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刘洋 《职教通讯》2012,(36):46-48
完善的审美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的重要标志。高职语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从高职语文教材作品的丰富情感、语文教师教学的全情投入、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形式的合理运用等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高职语文教育对高职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